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近年来我国绝缘子避雷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梳理汇总

       绝缘子主要用于高压输变电线路和各种电器设备之中,起绝缘、机械联结和支持作用,而避雷器是输变电系统中主要的过电压保护设备,对输变电系统的绝缘水平和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绝缘子避雷器行业是输变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电网建设的大规模投入,推动发电、输电和用电配套的绝缘子避雷器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绝缘子避雷器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经较为完善。

近年来我国绝缘子避雷器行业相关政策梳理汇总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西电东送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提出: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出重点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其中,结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FH级亚胺薄膜,特高压绝缘材料;也提出了选择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作为开发的重点,其中包括11绝缘材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用绝缘材料,大型核电专用电机用绝缘材料,风力发电机用绝缘材料,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配电用绝缘材料,配电变压器用绝缘材料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

指出:复杂环境地区电网电气安全运行新技术,大型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开关设备和电抗器,无功补偿设备,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及设备,变电站及电气设备的智能化,电子式互感器及核心元器件,状态评估及诊断装置,5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技术及设备,1000千伏交流长距离输电技术及设备,环保绝缘材料输变电设备,超大规模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及智能调度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及高密度多接入点分布式电源并网及控制技术,智能配电、用电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协调运行技术,电网与用户互动技术,安全高效施工技术及设备,电网环保与节能技术及设备,大规模储能系统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提出城市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实施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能源监测、能量计量、调度运行和管理智能化体系建设,提高能源发展可持续自适应能力。加快智能电网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扩大智能电表等智能计量设施、智能信息系统、智能用能设施应用范围,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与信息、材料、生物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体系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推进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风险分级预警管控制度;建立电力安全协同管控机制,加强电力建设安全监管,落实电力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以及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等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健全电网安全风险分级、分类、排查管控机制,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会商决策和社会联动机制

《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杜绝重大以上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杜绝重大以上电力安全事故、杜绝电厂垮坝漫坝事故,防止主设备严重损坏事故、防止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事故,实现电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进一步下降,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WYD)

        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绝缘子避雷器市场调研报告-市场运营现状与发展动向预测
        《2021年中国绝缘子避雷器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报告网专注于行业分析与产业研究,多年来持续追踪数千个细分行业,是业内领先的资深行业分析报告提供方,曾为数千家企业(包括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数十家国内五百强企业)提供了详实的行业分析报告,并获得了客户认可。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客服邮箱: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为促进集成电路封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符合国家相关进口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试点对综合保税区外开展“两头在外”的集成电路、消费电子产品检测业务实行保税监管。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工业传感器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为促进芯片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增强基础元器件、芯片、关键终端设备产品等供给水平,提升卫星通信技术性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推动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持续迭代演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为促进智能穿戴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等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增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有效供给,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桌面级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消费潜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发布《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循环,鼓励企业开展退役叶片、光伏组件等再利用,稳妥推进发电机、齿轮箱等高附加值产品再制造。

2025年09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