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中国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部门和监管体制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行业的主管部门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各省或市(区县)政府设有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要负责各省或市(区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业务实施及效果分析、效益评价和应用技术研究。

       此外,中国气象局下设上海物资管理处,代表中国气象局专门从事气象探测装备和人影作业装备的供应、质量监督和出厂质量验收工作,负责气象探测和人影作业技术装备标准的制定和技术培训,承担向全国气象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质的气象探测装备和人影作业装备保服务等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中涉及的燃爆器材,属于《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管理范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安全生产司是民爆行业国家管理机关,负责拟定民爆行业规划、政策、标准并组织实施,承担民爆物品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各省和直辖市的地方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如省国防科工办)是地方民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所在地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公安机关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管理和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爆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监控民用爆炸物品流向。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法律法规

颁布时间

颁布机构

主要内容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8号)

2002.03

国务院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指定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气发[2003]56号〕

2003.02

中国气象局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定点生产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的企业和单位,应当遵守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统一订购制度,作好售后服务工作。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

2006.04

国务院

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进出口、运输、爆破作业和储存以及硝酸铵的销售、购买作出规定。

《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办法》

2012.03

工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

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及《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作相关管理规定。

《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12]21号)

2012.04

财政部、中国气象局

人影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补助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专项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修订)

2014.08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家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试行)》(气发[2014]106号)

2014.11

中国气象局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技术装备管理,规范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技术装备的技术要求、研制、定型、许可、使用、运行保障、质量监督和报废工作。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实施办法》(工信部第29号)

2015.04

工信部

加强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管理,规范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行为。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工信部第30号)

2015.05

工信部

明确安全生产许可下放到省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依法设定安全生产许可受理、初审的委托制度;规范安全生产许可程序;明确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形式,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作业场所安全生产应当接受生产作业场所所在地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各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依法进行生产;完善相关法律责任,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吊销《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

2016.04

中国气象局

对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申请与受理、审查与许可、装备使用、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作出规定。

《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中国气象局第33号令)

2017.01

中国气象局

对气象行政许可的实施原则、行政许可项目和实施机关、实施程序、监督检查以及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行业政策

颁布时间

颁布机构

主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

2006.01

国务院

意见指出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

2011.12

中国气象局、发改委

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业务指导能力为目标,依托现有气象业务布局,加快国家和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建立国家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综合试验基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网、作业指挥系统、作业和探测平台、效果评估平台、国家技术支撑平台、业务运行保障平台。带动未纳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工程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北京、天津、福建、海南、广东等地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会议工作报告》

2012.05

中国气象局

一是切实加强科学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布局,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业务和作业体系,加快制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切实抓好关键时期和重点领域作业,加强抗旱增雨作业,加强粮食生产保障增雨作业,加大防雹作业力度,强化区域联防,提高防雹效果,加强云水资源开发,组织开展重点江河流域和大型水库汇水区的增雨(雪)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做好森林、草原等区域增雨(雪)作业,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保障的增雨作业,做好重大活动保障服务的消云减雨作业,继续探索和发展人工消雾服务技术;三是切实加强业务发展和基础建设,根据民政、农业、水利、林业、烟草等行业需求,增加作业站点,加强作业点两库两室一平台标准化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

2012.08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协调指挥和安全监管水平得到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探测和作业装备自主研发。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公益性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相结合的科研体制。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2014.10

中国气象局

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全面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这是中国气象局就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首次出台全国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需求、目标、业务分工、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均做出详细说明与规范。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的通知》(气发[2014]99号)

2014.11

中国气象局

在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气象监测预报、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改农经[2014]2864号)

2014.12

发改委、中国气象局

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六大区域发展格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协调指挥和安全监管水平得到增强,人工增雨(雪)作业年增加降水600亿立方米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由目前的47万平方千米增加到54万平方千米以上,人工消减雾、霾试验取得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

《关于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5.06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通过三年时间,建立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核心,市县为基础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全面提升人影业务能力、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围绕业务能力提升,根据业务性质,在业务任务、关键技术和业务系统三个方面进行部署。

《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

2015.08

中国气象局

明确了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展望了203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并提出发展主要任务。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行动计划(2016-2017年)》(气减函[2016]15号)

2016.04

中国气象局减灾司

要求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主体责任落实、监管机制顺畅、法规标准健全、装备市场活跃、队伍管理规范的人影安全管理体系。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8.08

中国气象局

《行动计划》中提到,提升基于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和国家重大战略保障能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DS)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人工影响天气装备产业分析报告-产业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机床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机床等传统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机床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机床等传统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

机床是对金属或其他材料工件进行加工,使之获得所需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的设备,又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作为机械工业的核心设备,其加工能力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

2025年10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运输机械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构建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链

我国及部分省市运输机械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构建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链

为了进一步推动运输机械行业的发展/为了扩大运输机械行业的应用等/为促进运输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通知》,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水平提升。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

2025年10月0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消防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开发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所需认证制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消防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开发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所需认证制度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消防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消防机器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发布的《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广西发布的《关于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2025年09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保装备行业相关政策:支持优势环保装备企业“走出去”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保装备行业相关政策:支持优势环保装备企业“走出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环保装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环保装备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梯行业相关政策: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梯行业相关政策: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梯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等,全力消除安全隐患,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2025年09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商业服务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我国及部分省市商业服务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国务院等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控机床行业相关政策:推广数控机床工业互联互通通讯协议(NC-Link)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控机床行业相关政策:推广数控机床工业互联互通通讯协议(NC-Link)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数控机床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计划》、上海市发布的《张江高新区自贸保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协作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协作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为了进一步推动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家政服务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跨界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用户画像、精准服务,依托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拓展家政服务消费场景。

2025年08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