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温州市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发展规划

   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温州市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发展规划.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参考《2017-2022年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提升城乡结合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水平,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创建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建立公办普高与民办普高共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市县互动和市区协同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结构科学的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学城联动的高等教育,加大对在温各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打造全省“两创”教育高地。构建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依托学校、科研院校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发展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建成涵盖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专栏13:教育发展重点任务

  学前教育:优化幼儿园布局结构,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年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重。到2020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5%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新优质学校”培育,精心培育150所“新优质学校”,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等级学校占比达90%以上。

  普高教育: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全市高中布局。加大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力度,完善普高分层协作机制。推动普高之间、普职之间、普高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中段学校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加强普职教育融通发展,畅通普高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互转通道。到2020年,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达到60%以上。

  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和专业结构,中职学校调整为40所左右。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推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动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推进经济发达市和人口大县创办高职校区,向南北两翼拓展、服务地方、联动发展。到2020年,建成省等级职校全覆盖,省级以上职业名校10所、现代化专业群(链)12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高等教育:做强做大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两所本科院校,高质量建设温州肯恩大学,促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商学院等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在温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到2020年,全面完成高校校园建设,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0.5万人,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终身教育: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完善“温州市民终身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市等级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

  特殊教育: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加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之间的合作。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区域间流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网布局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联盟校、分校、集团校、共同体、城乡委托管理、科研院校附属学校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大市区东部和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力度,实施东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迁建工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区及若干个国际学校建设。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民办学校办学机制、产权机制、人事机制、人才政策,打造一批优质特色的民办学校,努力形成“公办保均衡、民办供选择”的教育新格局。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全科、全员、全程育人模式,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区域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深化义务、普高、中职三大课改,加大课堂变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评价改革,教育整体质量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市区和县城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各类高考升学率、重点录取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全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加强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早教行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

我国及部分省市早教行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早教行业的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中提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权责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2024年03月0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冰雪行业相关政策: 打造“体育+”新业态 发展冰雪经济

我国及部分省市冰雪行业相关政策: 打造“体育+”新业态 发展冰雪经济

冰雪运动,泛指在冰上与雪地上进行的各种运动,例如:滑雪、冰壶等运动。冰雪行业是以冰雪运动为核心并跨行业的多元化产业,涉及冰雪旅游、滑雪场、滑雪俱乐部、滑雪装备具和相关服务等多个领域。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相关政策: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等

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相关政策: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等

为规范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我国及部分省市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有益补充。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024年02月28日
我国留学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全面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我国留学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全面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为推动留学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及部分省市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自费出国(境)留学的高校毕业生和因私出国(境)人员提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

2024年01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为推动数字教育建设,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

2023年12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教育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教育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教育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教育机器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西藏自治区发布的《西藏自治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方案(2023- 2025年)》提出全面实施“珠峰旗云”行动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12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扩容

我国及部分省市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扩容

为加强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出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适应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制造强国等建设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

2023年12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羽毛球行业相关政策: 对 自发性全民健身组织给予支持

我国及部分省市羽毛球行业相关政策: 对 自发性全民健身组织给予支持

羽毛球(Badminton)是一项隔着球网,使用长柄网状球拍击打用羽毛和软木制作而成的一种小型球类的室内运动项目。

2023年09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