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产业政策对电力行业的影响(图)

         2017年2季度,新出台的电力行业政策主要涉及电力市场监管、煤电规划建设、风电平价上网、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建设及电价结构调整五个方面。具体来看,第一,国家能源局印发《2017年市场监管工作要点》,电力市场监管工作将进一步加强。第二,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发布,煤电调控政策力度持续加码。第三,《关于开展风电平价上网示范工作的通知》出台,风电平价上网示范工作正式启动实施。第四,为提高分散式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我国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电价结构,取消向发电企业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降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标准。

         电力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能源行业监管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是国家能源局尽职履责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能源积极探索,行业监管工作已经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2017年,能源市场监管继续推进。2017年4月13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17年市场监管工作要点》(简称《要点》)。《要点》对2017年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出部署。同时,《要点》明确,2017年市场监管要突出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法规及标准。二是进一步强化市场秩序监管。三是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市场化交易。四是强化保障民生事项监管和行政执法。五是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要点》围绕当前制约能源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工作思路和重点,引导各地能源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促进市场监管工作“全国一盘棋”。作为能源市场监管的重要领域,在《要点》指导下,2017年,电力市场监管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并将围绕以下重点工作展开:第一,组织开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法》等监管法规制修订工作;研究制修订《电网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供电监管办法》、《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力市场监管实施办法(暂行)》等。第二,加强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监管,加强电力价格成本和典型电网工程投资成效监管,加强许可准入监管。第三,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规范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等中长期交易,促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第四,加强用电报装工作监管,组织开展供电监管和用户受电工程市场秩序监管,积极开展电力争议纠纷调解和裁决工作。第五,努力创新电力监管工作方式,加强电力监管业务学习培训,加强对电力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发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用电增速放缓,煤电行业面临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规划建设规模较需求偏大等问题。为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促进煤电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单位建立完善了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2017年5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简称《通知》),对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进行更新。

 
图:《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

         根据《通知》,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分为煤电建设经济性预警指标、煤电装机充裕度预警指标、资源约束指标。其中,煤电建设经济性预警指标为建议性指标,体现了在当地建设煤电项目的经济性,为发电企业规划建设煤电项目提供决策参考;煤电装机充裕度预警指标和资源约束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反映了在当地建设自用煤电项目的可行性。最终风险预警结果由约束性指标的最高评级确定。预警结果由高到低分为红色、橙色、绿色三个等级。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显示,全国32个省级电网区域(含蒙东、蒙西)中,有25个区域的预警状态为预警程度最严峻的红色,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为橙色,湖南省和海南省为绿色;其中,河南省、湖南省2019年的预警程度为红色,江西省和安徽省2019年均为绿色;另外,从煤电建设经济性预警指标结果来看,有11个地区为红色预警,3个地区为橙色预警;从煤电装机充裕度预警指标结果来看,有23个地区为红色预警,4个地区为橙色预警;从资源约束指标来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经济区以及山东省、广东省均为红色预警,其他地区的预警状态均维持在绿色。

 
图:2020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

         按照适度从严的原则,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为红色和橙色的省份,要暂缓核准、暂缓新开工建设自用煤电项目(含燃煤自备机组,下同),并在国家指导下,合理安排在建煤电项目的建设投产时序;风险预警等级为绿色的省份,也要充分考虑跨省(区)电力互济等因素,在国家指导下,有序核准、开工建设自用煤电项目。

         总体来看,随着煤电调控政策力度持续加码,中短期内火电项目新开工及投产速度都将继续放缓,煤电产能过剩局面有望得到缓解。与此同时,预警机制的建立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火电利用小时数起到托底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力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积极稳妥推动重大水电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力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积极稳妥推动重大水电建设

为促进水力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水电机组灵活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千米水头段大容量冲击式机组,构建大型水电机组宽负荷运行体系。

2025年09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物流无人机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无人机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物流无人机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无人机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物流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物流无人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江苏省发布的《关于加快全省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市发布的《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上海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025年09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户用光伏行业相关政策:支持用户利用自有建筑屋顶自建户用光伏电站

我国及部分省市户用光伏行业相关政策:支持用户利用自有建筑屋顶自建户用光伏电站

为促进户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及异质结、背接触等光伏组件技术,研制高效光伏系统、高压组串式逆变器等关键装备,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下光伏系统安全高效发电需求。

2025年09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充电设施建设等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充电设施建设等标准

为促进充电基础设施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国家疾控局等部门等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完善社区安全设施,合理规划消防车通道、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和避难场所,定期检查改造老旧设施。

2025年09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河北省发布的《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力交易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力交易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电力交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电力交易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电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电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为了进一步推动核电设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2025年08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力装备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大功率充电站智能化安全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力装备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大功率充电站智能化安全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力装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应用电力智能管理、无人机巡检、充电安全预警、智慧消防等技术,加强大功率充电站智能化安全管理,提升充电设施智能运维水平。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