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工信部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指导意见

  导读:工信部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指导意见,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据工信部网站30日消息,工信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在制造领域、应急救援、野外勘测、资源开发、国防军工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人才等产业体系尚待完善。三是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影响力弱,推广应用难。四是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为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目标

  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市场需求,突破核心技术。选择汽车、船舶、电子、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根据用户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

  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建立以工业机器人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为牵引,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三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产业布局。引导各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和规模,依托现有科研制造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工业机器人区域差异化发展。

  四推动应用示范,促进转型升级。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和运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促进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在工业机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在劳动强度大的纺织、物流行业,在危险程度高的国防军工、民爆行业和对产品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开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

  五加强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研究机制,协调推进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六强化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集中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检测、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七推进国际合作,提升行业水平。加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关键部件、主机及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研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带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军地之间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工业机器人相关规划、产业化专项等的衔接协调,积极支持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机器人创新激励、推广应用、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建立产需对接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布供需信息、供需现场对接、工艺技术培训等工作,推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产品推荐目录,鼓励用户采用自主品牌机器人,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认知度。研究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平等竞争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准入机制。

  三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利用现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技术改造专项等资金渠道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并积极开拓新的政策和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提升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信息交流、政策研究、咨询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优势,维护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完善公平竞争规则,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工业机器人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快引进工业机器人高层次人才,完善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各地可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调,抓好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12月22日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调研及盈利空间评估报告(2014-2018)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为促进智能手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推动高端化跃升。深化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在家电、家具、照明、手表等终端消费品的应用,推动智能产品跨品牌互联互通。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门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等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通知》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策,组织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数码产品等重点品类专题活动,稳住大宗商品消费。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为促进压力传感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探索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脑机接口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壮大脑机接口领域领军企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脑机接口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壮大脑机接口领域领军企业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脑机接口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脑机接口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设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设施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光伏组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光伏组件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江苏省发布的《“品质江苏”建设行动方案》、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

2025年07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物联网芯片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芯片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我国及部分省市物联网芯片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芯片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为了扩大物联网芯片行业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计量器具的中试及应用验证,提高自主计量器具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基于安全可靠测评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数字技术产品集成应用和兼容适配水平。

2025年06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