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情况

导读: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情况。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管理体制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机制。

参考《2016-2022年中国通信电缆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管理体制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机制。

       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产业政策主管部门,通过发布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组织结构发挥引导作用;工信部主要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目录》和《电线电缆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对电缆行业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的管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电线电缆产品实行强制认证(CCC 认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电线电缆行业自律管理组织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其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对整个机械制造业进行行业管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以及下属的电线电缆分会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进行自律性行业管理、代表和维护电线电缆行业的利益及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组织制订电线电缆行业共同信守的行规行约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产业政策及规划

       电线电缆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新能源、交通、通信、汽车以及石油化工等基础性产业,是现代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多年来,电线电缆行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而逐步升级换代,从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相关领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06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确定了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设备等 16 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这些鼓励类项目都需要相应的特种装备电缆予以配套。

       2009 年 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①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稳定出口市场;②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2010 年 10 月,国务院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其中尤其强调:①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②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③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2011 年 4 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发布《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确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将“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行业的发展目标包括:①保持行业稳健增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②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品各具特色、专业制造能力强、配套较为齐全、差异化发展的区域电缆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组织结构;③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端产品产业化,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2011 年 5 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规划指出“中国要从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转变”,产业规模要保持适度增长;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把发展节能环保健康智能化产品作为总体方向,大力发展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兴家电产品,提高产品能效水平。

       2015 年 5 月 8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 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 2035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

       国家对电线电缆产品采取生产许可证方式进行管理。2013 年 4 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自 2013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明确规定在我国境内生产该实施细则规定的电线电缆产品的,应当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施细则规定的电线电缆产品。

       (3)强制认证制度(CCC)

       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 CCC 认证,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工厂检查,且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根据《电气电子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细则》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线电缆产品》等文件规定,电线电缆产品需进行强制性认证。

       (4)电线电缆行业标准

       我国现行的电线电缆行业标准架构由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国家发改委委托电器工业协会对电缆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的起草、技术审查、编号、报批、备案、出版等工作进行管理。没有颁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线电缆产品,可参照国际、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执行或比国际、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为促进集成电路封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符合国家相关进口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试点对综合保税区外开展“两头在外”的集成电路、消费电子产品检测业务实行保税监管。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工业传感器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为促进芯片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增强基础元器件、芯片、关键终端设备产品等供给水平,提升卫星通信技术性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推动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持续迭代演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为促进智能穿戴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等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增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有效供给,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桌面级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消费潜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发布《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循环,鼓励企业开展退役叶片、光伏组件等再利用,稳妥推进发电机、齿轮箱等高附加值产品再制造。

2025年09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