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监管体制和行业政策

参考中国报告网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11),电线电缆行业属于“C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大类下的“C383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中类,行业代码为C3831。

 

          1、行业监管体制和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管理体制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调节的管理体制。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对电线电缆行业实施宏观指导和调控。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发布《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电线电缆产品的,应当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部分产品实行强制认证(CCC 认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电线电缆行业自律管理组织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进行自律性行业管理、代表和维护电线电缆行业的利益及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组织制订电线电缆行业共同信守的行规行约,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引导服务,构筑行业内、外交流平台等。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标准架构由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对电线电缆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的起草、技术审查、编号、报批、备案、出版等工作进行管理。没有颁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线电缆产品,可参照国际标准执行或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

          2、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政府及各行政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电线电缆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监督与管理,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具体如下:欧盟于2003 年1 月通过RoHS 指令,并于2005 年对该指令进行补充,明确规定了六种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值。

          2006 年6 月,公安部颁布《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GB20286-2006),对公共场所应用阻燃制品及阻燃制品标识作出了明确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质检监联[2006]632 号)的有关规定,凡申请生产电线电缆产品的企业应按规定合法生产并按要求提供证明文件。

          2013 年4 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电线电缆产品的,应当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施细则规定的电线电缆产品。

          国家认监委于2014 年7 月颁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线电缆》,该规则基于电线电缆产品的安全风险和认证风险制定,规定了电线电缆产品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5 年9 月1 日,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额定电压0.6/1kV 铝合金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铝合金电缆的相关标准已经配备完整,将有利于执法部门的监管和提升行业门槛,规范铝合金电缆的制造和市场竞争次序,推动铝合金电缆行业的健康发展。

          (2)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受电力、建筑、通信等多个行业发展的影响,与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为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具体如下:

          2006 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列为优先主题,明确了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西电东输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

          2006 年9 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发布《电线电缆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明确了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指导思想,提出电线电缆行业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发展“专而精”的专业生产模式;发展一批具有专业生产特色的中小企业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倡导环保电缆。

          2011 年4 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发布《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电线电缆“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将“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业务发展目标:保持行业经济的稳健增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强做大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技术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G)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科技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科技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

近些年来,为促进量子科技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四个面向”,进一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

2025年03月07日
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附我国及各省份智能终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附我国及各省份智能终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推动智能终端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面向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外网移动办公等需求,加快5G巡回法庭、线上审批、独居老人看护、远程视频会议等应用推广,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

2025年03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半导体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前瞻布局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等重点产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半导体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前瞻布局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等重点产业

‌半导体设备是指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和工具的总称‌,包括晶圆制备设备、掩模制备设备、曝光设备等。

2025年02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磁性元器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等工艺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磁性元器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等工艺标准

为促进磁性元器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

2025年02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照明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先进高效照明设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照明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先进高效照明设备

为推动工业照明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的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

2025年01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二极管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二极管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

为推动二极管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提出建设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前瞻布局细胞和基因治疗、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

2025年01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AI芯片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芯片等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我国及部分省市AI芯片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芯片等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为推动AI芯片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构建5G-A产业链,持续推进上下行超宽带、通感一体、无源物联、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网络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加快推进基站、核心网、终端、芯片和仪器仪表等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2025年01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融合5G智能穿戴等产品创新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融合5G智能穿戴等产品创新发展

为推动智能手表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提出着力突破5G RedCap在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车载终端设备的研发创新,逐步实现5G RedCap终端新突破。

2024年1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