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电脑硬件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1、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脑硬件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显示。电脑硬件产品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自律组织为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 

       工信部主要负责拟定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发展规划;拟定行业法律、法规, 发布行政规章;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政策等,并对行业发展进行整体宏观调控。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是我国信息产业具有权威性的民间社团之一,是从事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等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协会宗旨是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维护行业内企业合法权益;在政府和计算机企事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计算机行业的繁荣发展。
 
       2、主要法律法规 


       行业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
 
       3、产业政策、行业标准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并促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行业发展。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行业的主要政策法规如下:

序号

时间

文件名称

发文单位

主要内容

1

2009年4月

《电子信息产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务院

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2

2011年6月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产品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作为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3

2017 年 2 月

《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设计,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使用能耗

4

2015 年 5 月

《中国制造 2025》

国务院

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

5

2016 年 3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

6

2016 年 7 月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务院

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研发中心、技术产业联盟,探索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打通技术产业化的高效转化通道。深化上市发审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开拓市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7

2016 年 7 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的通知》

工信部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围绕《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 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

8

2018 年 7 月

《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

9

2019 年 6 月

《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          案(2019-2020 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

持续推动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更新换代,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交售旧手机及电脑并购买新产品给予适当支持。

10

2019 年 11 月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

2025 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家电、消费电子等为重点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SS)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领域挖掘培育新的数字职业序列。

2025年05月12日
制定光伏设备绿色设计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光伏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制定光伏设备绿色设计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光伏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光伏设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国管局发布的《关于2025年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探索光伏等新能源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市场力量,更好促进公共机构光伏建设。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机行业相关政策:强化低成本、适老化5G智能手机供给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机行业相关政策:强化低成本、适老化5G智能手机供给能力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4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提出着力提升适老化5G智能手机市场供给能力,强化5G服务的普惠性特征。

2025年04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穿戴设备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培育或引进智能穿戴装备生产企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穿戴设备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培育或引进智能穿戴装备生产企业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户外运动制造业园区,积极培育或引进户外运动鞋服、器材、智能穿戴装备生产企业,支持运动器材设备自主研发。

2025年04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照明行业相关政策:推进照明设备更新升级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照明行业相关政策:推进照明设备更新升级

为推动智能照明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序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家电、家具、照明等行业骨干企业,基于特定场景开展数据模型开发、应用测试验证,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

2025年04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科技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科技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

近些年来,为促进量子科技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四个面向”,进一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

2025年03月07日
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附我国及各省份智能终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附我国及各省份智能终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推动智能终端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面向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外网移动办公等需求,加快5G巡回法庭、线上审批、独居老人看护、远程视频会议等应用推广,探索开发5G政务智能终端。

2025年03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半导体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前瞻布局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等重点产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半导体设备行业相关政策:前瞻布局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等重点产业

‌半导体设备是指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和工具的总称‌,包括晶圆制备设备、掩模制备设备、曝光设备等。

2025年02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