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射频收发芯片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7年修订),射频收发芯片属于“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9”。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射频收发芯片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评估》显示,射频收发芯片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要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主要法规及产业政策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射频收发芯片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行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颁布时间

颁布部门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20094

国务院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01010

国务院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提出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20112

国务院

《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在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等各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20127

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

20146

国务院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提出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以整机和系统为牵引、设计为龙头、制造为基础、装备和材料为支撑,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突破和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安全保障、综合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纲要提出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20142

工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

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渗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鼓励先进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应用

2016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制定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以体系化思维弥补单点弱势,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

2017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优先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实训基地,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201712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事关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建设

20187

国防科工局

《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项目指南(2018年)》

以增强国防基础前沿技术储备、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国防特色学科支持,重点发布智能探测识别与自主控制、脑机智能与生物交叉、高可靠信息安全与新型通信、高效电能源与多模式动力、复杂系统耦合动力学、国防特色学科发展6个主题、17个重点任务和24个培育方向

20186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工局

《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统筹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服务潜能,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规范相关管理工作

20195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12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201911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将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制造列为国家鼓励类产业

20207

国务院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对重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企业给予五年免税优惠期和接续年度10%税率的优惠,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给予免税进口商品优惠,以及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研发的支持,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公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13

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封测行业相关政策: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

为促进集成电路封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符合国家相关进口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试点对综合保税区外开展“两头在外”的集成电路、消费电子产品检测业务实行保税监管。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及部分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端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的研发创新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工业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工业传感器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计划》。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我国及部分省市芯片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布局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

为促进芯片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增强基础元器件、芯片、关键终端设备产品等供给水平,提升卫星通信技术性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推动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持续迭代演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穿戴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为促进智能穿戴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等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增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有效供给,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桌面级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消费潜力。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光伏组件再利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光伏组件回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发布《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循环,鼓励企业开展退役叶片、光伏组件等再利用,稳妥推进发电机、齿轮箱等高附加值产品再制造。

2025年09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