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纳税筹划策略

        导读: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纳税筹划策略。房地产开发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按不超过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金额,据实扣除。

        参考《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营现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9)

        1.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及财政部规定的20%加计扣除数。
  房地产开发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按不超过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金额,据实扣除。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两项之和金额的5%以内计算扣除。凡不能按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成本计算金额之和的10%以内扣除。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可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成本计算金额之和,加计20%扣除。我们把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开发成本的合计称为“建造成本”,假设利息支出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则计算土地增值税增值率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土地增值税的增值率=(销售收入总额-扣除项目金额)÷扣除项目金额=[营业收入-(建造成本+10%建造成本+20%建造成本+税金)]÷(建造成本+10%建造成本+20%建造成本+税金)
  通过上式可以得出,若建造成本增加10万元,分子就会减少13万元,而分母则会增加13万元。
  案例:X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某小区,支付土地出让金2000万元,开发成本3400万元,含借款利息300万元(假设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营业税及附加的税率为5.6%。
  方案一:销售毛坯房,3400元/㎡,销售收入总额10880万元。
  不含利息建造成本=2000+(3400-300)=5100万元
  扣除项目金额=5100*1.3+10880*5.6%=7239.28万元
  增值额=10880-7239.28=3640.72万元
  增值率=3640.72÷7239.28=50.29%
  应缴土地增值税=3640.72*40%-7239.28*5%=1094.33万元
  方案二:销售精装房,4000元/㎡,销售收入总额12800万元,装修费用1600万元。
  不含利息建造成本=2000+(3400-300)+1600=6700万元
  扣除项目金额=6700*1.3+12800*5.6%=9426.8万元
  增值额=12800-9426.8=3373.2万元
  增值率=3373.2÷9426.8=35.78%
  应缴土地增值税=3373.2*30%-0=1011.96万元
  两种方案的差额=1094.33-1011.96=82.37万元
  由此可知,适度加大建造成本,提高房屋销售价格,可以降低增值额和增值率,少缴土地增值税,减少企业税负。
  2.营业税纳税筹划
  案例:X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加快资金周转,预将原出租的一栋楼整体出售,销售价格4000万元,假设此楼成本(含土地价格)为2000万元,下面通过不同的销售方式来测算企业应交的营业税。
  方案一:作正常销售处理,应交营业税=4000*5%=200万元。
  方案二:先作投资后进行股权转让。即将预出售房产作为股权对外投资与购买方成立一家新公司,该房产评估后作价4000万元作为股份投入新公司,并在短期内将股份转让给购买方。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亦不征收营业税。所以此案例中企业应交营业税为0。
  企业采用方案二可以不用缴纳营业税,但需购买方同意成立新公司,双方还需要支付成立新公司的相关费用。
  3.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在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筹划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第一,国家针对企业所得税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加以利用。如税法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尽量安排残疾人员就业,这样,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减税负的目的。第二,税法规定对企业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按不超过工资薪金的14%、2%、2.5%的标准内计算扣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加大所得税前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及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合理支出,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降低应交企业所得税税额。
  房地产企业由于涉及的税种多、税负重,利用税收政策针对不同的税种采用不同的纳税筹划方法,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负,是房地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定制家居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家居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定制家居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家居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定制家居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2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店),区分不同生活场景集成各类生活用品、家居产品、智能终端、辅助器具、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平台载体。

2025年04月03日
促进家装厨卫“焕新”【附我国及各省份家装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促进家装厨卫“焕新”【附我国及各省份家装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家装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发布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汽车产品、电子产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促进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

2025年04月02日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附我国及各省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附我国及各省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动船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电动智能船舶试点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动船舶行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电动智能船舶试点应用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电动船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电动船舶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5年2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全面推动公交车、公共服务车辆、货车、船舶、航空器、作业机械等绿色转型,开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规模化应用试点。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钢结构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建筑钢结构球型支座产品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钢结构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建筑钢结构球型支座产品标准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配式住宅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配式住宅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装配式住宅行业的发展,比如2024年12月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本市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提出持续推进装配式和全装修建筑,鼓励采用模块化部件、组合式设计、易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内装。

2025年02月18日
鼓励提供绿色家具全屋定制解决方案【附我国及各省份定制家具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鼓励提供绿色家具全屋定制解决方案【附我国及各省份定制家具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定制家具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家具、服装等领域打造“生产+平台+消费者”的平台型供应链,开展“个性定制+柔性生产+及时物流”,提供绿色家具全屋定制解决方案。

2025年02月12日
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附我国及各省份物业管理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附我国及各省份物业管理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比如吉林省2024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加快居民服务数字化进程,构建旅游出行、托育养老、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智慧物业等居民服务行业数字平台,完善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

2025年01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