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楼市或迎第五轮宽松 调整预计年内完成

  导读:楼市或迎第五轮宽松 调整预计年内完成。 继降息、京沪等地放松公积金住房贷款等四轮宽松政策后,上海又调整非沪籍购房政策。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向来具有方向标意义的上海楼市此举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再迎第五轮宽松。

  参考《中国房地行业运营现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9)

  继降息、京沪等地放松公积金住房贷款等四轮宽松政策后,上海又调整非沪籍购房政策。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向来具有方向标意义的上海楼市此举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再迎第五轮宽松。

  松绑

  上海调整非沪籍购房政策 定向放松住房限购政策

  7月5日上海发布新政:对达到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且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一定数额或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非沪籍人员,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此前的7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也公布了“关于简化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免征营业税手续的公告”,为减轻纳税人负担,决定不再要求相关人员提交赠与公证材料。

  对于一系列涉及房地产的宽松新政,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今年以来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导向不仅仅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考量,更是由于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阶段,这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为此,中央政府一方面从财税、信贷、公积金等相关政策出发,鼓励改善性需求入市,另一方面通过住房保障货币化安置以加快商品房库存消化。他将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的多轮政策放宽归纳总结为第一轮:各地的松绑限购政策;第二轮:央行的限购政策调整及降息;第三轮:各地纷纷发布的购房补贴及央行的再次降准;第四轮:两会前后,开始鼓励自住及改善需求的政策,主要在公积金政策。他认为,从各地频繁出台的救市政策看,今年重点城市的销量好于去年是确定的,特别是在今年这部分城市的供需关系改善明显,房价很可能上涨,甚至幅度不会小。

  土地

  上半年一线城市 供地创新低 同比减三成

  2015年上半年,全国百强城市的土地出让金锐减,合计总出让11813宗土地,成交土地出让金7021.7亿,同比2014年同期的10890亿下调幅度达到了35.5%。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也明显减少,合计出让金在2015年上半年只有1655.64亿,比2014年同期的2605亿下调了36%。

  从土地供应看,2015年来,一线城市不论是住宅土地,还是所有土地供应都明显锐减,但供应的土地价格则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以住宅土地为例,2015年供应的土地均价为16024元每平米,同比2014年的11863元每平米涨幅高达35%。土地供应稀缺,导致一线土地市场的争抢持续出现。以北京为例:2015年前5个月北京仅新增土地供应26宗,这一数量也创造了自2009年以来近7年的同期新低。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供应减少,是全国主要城市出现成交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北京等主要城市,虽然出让土地大部分成交溢价率非常高,但因为挂牌土地明显减少,造成了土地市场的人为降温。目前,北京挂牌的只有12宗远郊区土地,处于历史最低规模。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地王持续频繁出现。整体房地产市场升温后,土地市场开始火热。

  而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14个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将于今年完成,开发边界将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定,不得超越界限盲目扩张。最近市场升温后,一二线土地出现供应,房企就积极争抢。地王依然频繁出现,体现了房企对一二线市场的看多情绪。

  成交

  7家企业6月成交额环比涨226.3%

  经过“3·30政策”两个多月的发酵,房地产市场确立了回暖态势,一线城市房价全面飞涨,深圳更是创纪录地增长,上海方面的涨幅也创了27个月新高。数据还显示,一线城市累计签约21万套,同期上涨了42.9%。

  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6月公布的房企大部分业绩上涨,7家企业合计6月成交额高达498.7亿,环比5月的395亿上涨幅度达到了226.3%,6月房企在市场好转的情况下,整体市场表现乐观,从上半年数据看,4家企业同比上涨,房企的数据越来越乐观。

  5到6月全国主要的54城市合计住宅签约套数明显上涨,其中6月,住宅累计签约26.5万套,再次突破5月创造的年内成交记录26万套。而从2015年上半年数据看,市场成交明显上涨,其中一线城市累计签约21万套,同比2014年同期上涨了42.9%,二线城市也上涨了16.9%,但三线四线城市的成交量则基本平稳,整体市场恢复的趋势已经明显。

  后市

  一线城市将成楼市复苏领头羊

  从目前市场看,公积金政策是地方政府能够调整的最直接的购房工具,而且公积金的利率相当于商业贷款利率的68折,对于市场有直接的刺激影响。2014年来的第四轮房地产刺激政策开始继续升级,预计后期更多的楼市救市政策会继续出台。但因为各地市场目前库存压力不同,而从人口流入看,刺激政策对一二线城市相对影响较大,从三四线城市目前来看,整体降温的趋势依然难以改变。

  后续房地产刺激政策还会有多种可能性,包括降准降息在下半年都有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更是力度越来越大,购房者入市的积极性可能提高。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再次出现了日光盘,一线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减少,这种情况下,一线城市在本轮市场复苏中成为领头羊。政策刺激对基本面较好的城市所带来的作用积极,而对供过于求的城市提振作用有限。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为了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压实减量责任。落实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主体责任,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创新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中村改造行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中村改造行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城中村改造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城中村改造行业稳定发展,比如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住房租赁行业相关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床位)供给

我国及部分省市住房租赁行业相关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床位)供给

为了进一步推动住房租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将符合条件的家政从业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老旧小区改造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老旧小区改造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老旧小区改造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老旧小区改造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北京市发布的《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 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节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节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管理,鼓励居民开展城镇住房室内装修。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绿色建筑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关于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社区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社区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智慧社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智慧社区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 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饰装修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开展城镇住房室内装修

我国及部分省市装饰装修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开展城镇住房室内装修

为促进装饰装修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管理,鼓励居民开展城镇住房室内装修。

2025年06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