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嘉兴市将大力实施城乡区域一体化战略 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大力实施城乡区域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五个统筹”着力加强城市工作,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有效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加快建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先行区,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区域竞争力。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大力实施城乡区域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五个统筹”着力加强城市工作,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有效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加快建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先行区,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程度、设施建设等条件,按照主体功能区制度要求着力构建“一核三带三区”市域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主体功能更加约束有效、空间集约集聚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要素流通更加畅通的协同发展格局。
——“一核”。即中部主城区,重点推进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相向集聚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努力打造成为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人才集聚高地。
——“三带”。即“北部湿地生态发展带、中部核心集聚带、南部滨江滨海保护开发带”,以都市区要素自由流通功能要求和网络型田园城市形态要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实现经济、生态、文化串联。北部湿地生态发展带通过北部沿申嘉湖高速公路连接嘉善北部、秀洲北部、桐乡西北部相关特色镇、古镇及生态保护区域等节点,以保护性开发为导向重点发展生态湿地旅游、古镇文化休闲等业态。中部核心集聚带通过市域中部沿沪杭交通轴线(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连接嘉兴市区与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中心城区等节点,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导向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城市高端服务业。南部滨江滨海保护开发带通过沿江、沿海大通道建设连接海宁南部、海盐中心城区、嘉兴滨海新区等节点,以产业转型与保护开发为前提发展临港先进制造、滨海特色旅游等,全力构建近海海域及钱塘江水域蓝色生态屏障。
——“三区”。即临沪发展区、临杭发展区和滨海沿湾发展区。临沪发展区包括嘉善县域、平湖中心城区及北部区域,临杭发展区包括桐乡市域、海宁中心城区及中西部区域,重点是强化沪嘉、杭嘉边界地区及重要交通轴沿线地区开发,积极承接上海及杭州功能外溢。滨海沿湾发展区包括嘉兴滨海新区、海盐中心城区以及海宁尖山新区等,依托滨江滨海岸线资源成为衔接上海、宁波港口资源的主阵地。
第二节 形成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
强化发展空间总体管控,科学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生态要素集中区域,共同打造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架构。
——城镇空间。基于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区(园区),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统筹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划定城镇空间1114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26.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5平方公里以内。构建形成“1640”和“四百一千”城乡基本框架,主要承担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功能。
——农业空间。基于现有耕地、林地、园地等农业用地及部分农村建设用地,划定农业空间2310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54.7%。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810平方公里,其余农用地500平方公里。构建形成嘉北片、嘉中南片、嘉东南片三大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2(国家级)+36(省级)+64(市级)”农业园区,及100个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
——生态空间。基于全市水源保护地、生态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部分耕地等生态要素集中区域及水系、重要道路沿线区域,划定生态空间799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18.9%。构建形成“一片、一带、七区、十一点、三十八廊”网络状生态空间布局,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
第三节 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全面贯彻落实市本级发展“十八条”和产业发展规划,因势利导、突显特色,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和能级,着力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注重培育文化内涵,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城区。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区域错位发展,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形成环城河以内历史文化商贸中心。加快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嘉兴科技城(嘉兴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大重点板块建设,注重提品质、强功能、出形象、重效益,成为提升市区经济主平台。绿色低碳发展湘家荡及北部湿地区域,串联温泉、古镇等资源,构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旅游空间和城市休闲、健康养生新空间。依托军民合用机场建设,高起点规划临空经济区建设,整合提升现代物流板块。改革完善中心城市开发建设体制机制,理顺各开发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市级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土地指标配置等的统筹力。
——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规划与设计,传承和展示“越韵吴风、水乡绿城”的嘉兴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重点在环城河周边区域以及古运河两岸按照名城保护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做精做优月河、芦席汇、梅湾街等区域,加快文生修道院、杉青闸片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月芦文杉”历史文化街区。加快湖滨及西南湖生态湿地区块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文化遗存、近现代工业遗产、优秀历史建筑,确立大南湖旅游概念。推进马家浜、子城等遗址公园建设,加强具有嘉兴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步形成运河古城、南湖和子城三大核心板块,进一步彰显嘉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增强中心城市四大服务功能。强化创新服务功能,继续引进集聚国内外大院名校,扶持壮大现有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推动泛孵化器扩规模、强功能、提质量,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突显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做强南湖基金小镇、嘉兴国际金融广场等平台,引导区域银行、基金、后台服务等金融资源集聚,突显中心城市金融服务主导地位。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继续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康复机构、休闲养老机构、文化体育主体等,构建领先全市的社会发展平台,突显中心城市在公共社会事业领域领先位置。强化枢纽集散功能,加强智慧物流、旅游集散、信息汇集等载体建设,建成东联西拓、通江达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辐射枢纽。
强化副城综合实力。突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全面推进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滨海新区特色化、功能化发展,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深化全市“一盘棋”理念,建立完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和管控机制,统筹推进主副城协同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体系。适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健全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增强市级财政统筹调控能力,统筹安排城际交通设施、引水工程、生态环保、社会治安等跨区域民生项目。
第四节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新市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把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节点,分类推进新市镇建设发展,发挥好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加强新市镇的集聚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等核心功能建设,打造“美丽新市镇”。与中心城市、副城毗邻的镇,重点强化与城区的协同发展,共享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其它新市镇,根据区域关联性,引导新市镇组团发展和协同发展,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共享。推进“一镇一品一链”建设,提升发展本地成熟产业,积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主导产业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特色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深入实施老集镇提升工程,加强撤并乡镇集镇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城乡一体新社区的重要集聚点。
加快小城市试点培育。以小城市试点创建为抓手,合理优化小城市试点布局,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有序推进市政环保、科教文卫体和商贸综合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综合执法、土地储备、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向小城市延伸,赋予小城市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水平和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小城市人居环境。
第五节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着力抓好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等各项工作,更好地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集聚点规划,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方向,加快待整治的自然村落向“四百一千”靠拢集聚。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主题,彰显传统江南民居格调和时代新风貌。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融合互动,打造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留住乡愁的韵味乡村。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收益分配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有偿退出(回)占有的农村集体产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土地整治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建设用地比例倒挂等问题。完善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规模化流转。
全面提升城乡建设风貌。加快农村“低小散”工业向市镇工业园区“退散进集”。以全面创建“无违建”县(市、区)为抓手,加强“两路两侧”等重点建设,深化拆改结合、拆建结合、拆用结合,努力拆出发展新空间、改出美丽新家园、用出持续高效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集中整治、长效管理市容市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