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取得的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作、政法建设发展成就。“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态势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吃透省情,把准方向,科学谋划,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在攻坚克难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大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设小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实现,在续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17亿元,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4115元增加到2015年的41252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由78.9%提高到83.6%,相对差距缩小了4.7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1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7亿元,年均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934亿元,年均增长28.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35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91亿元,年均增长14.3%;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7.89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9.3亿美元,年均增长19.6%。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完工,实现大提速,兰新客运专线建成投运,青海迈入高铁时代;基本实现西宁至六州州府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公路里程达到7.56万公里,其中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西宁外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建成投运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和花土沟机场,果洛机场成功校飞,祁连机场开工建设,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建设格局;引大济湟主体工程建成,实现跨流域调水,全面解决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建成青新、青藏电网联网工程,实现玉树大电网覆盖,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础设施向高速化、网络化、广覆盖快速推进,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调结构转方式初显成效。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8年稳产丰收,生产方式向设施化、园区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工业在应对持续下行中稳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循环经济园区和基地成为主要增长极,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蓬勃发展,内外贸易跨上新台阶,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5000亿元,旅游文化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迅速兴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全省发展与转型的生力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进一步确立,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日益巩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显著,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前列,湟水河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75%的贫困人口脱贫。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4.5%,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缩小;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5%,每年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一些民生指标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主体功能区制度初步建立,国土开发保护更加规范有序。城镇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3%。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建成1428个高原美丽乡村。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藏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完成。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启新篇章,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8项医疗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向深度迈进。行政体制、户籍制度、财税金融、文化体制、公共资源交易和土地草场林权流转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西宁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依法治省开启新征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健全,“三基”建设全面展开,廉洁从政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各族群众、促进公平正义的能力得到加强。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各类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通过五年艰辛努力,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都跨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人均经济总量、人均财政支出等指标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各项事业都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三期叠加影响凸显的大背景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这是全省上下在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结果,也为“十三五”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坚持把稳增长、促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目标不动摇。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生态环保压力空前的发展环境和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足的基本省情,始终坚持在稳增长中破难题、求突破,推动形成了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的良好势头。
坚持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历史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保护的新要求,充分认识青海生态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用新的视野把握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奋力开辟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的目标不懈怠,有效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均等化覆盖范围和水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总牵引,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定青海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不能落后的信念,坚持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市场大格局中谋求发展地位,切实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抓起,以改革红利不断弥补劣势,以开放合作不断弥补发展短板,开辟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确保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准确把握现阶段青海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把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面加强“三基”建设、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推进法治平安青海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坚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与发展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风险挑战,不断深化对青海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设小康等一系列事关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丰富与发展了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并拓展好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坚强保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