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0年中央及各地装配式建筑行业政策汇总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推行装配式建筑与环保限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需求相契合。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能极大降低污染和资源浪费,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其次,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三去一降一补”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着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去库存重任。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要求

政策级别

发布时间

部门

政策标题

主要内容

装配式建筑占比规定

中央

2017.03

住建部

《“十三五”装配式及建筑行动方案》

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分别大于20%15%10%

地方配套

2017-2018

北京等各地区住建厅

各地区《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明确2020年、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明确重点推地区、积极推进地区、鼓励推进地区及各地区比例目标

建筑装配化率规定

中央

2017-2018

住建部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明确规定被评定为装配式建筑的单体建筑需满足下列条件:1)竖向承重构件为混凝土材料时,预制部品部件比例不应低于50%2)竖向非承重构件为金属材料、木材及非水泥基复合材料时,竖向构件应全部采用预制部品部件;3)楼盖构件比例不低于70%4)外围护墙比例不低于80%5)内隔墙不低于50%6)采用全装修

地方配套

2017-2018

北京等各地区住建厅

《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等

细化了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要求、评价标准、实施范围等,如北京规定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同时明确高度在60()以下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40%,建筑高度在60米以上时,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20

装配式建筑补贴支持政策

中央

2016.09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大政策支持,给予相关企业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土地保障等

2017.03

住建部

《“十三五”装配式及建筑行动方案》

明确提出要落实支持政策,包括鼓励各地创新支持政策,加强对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支持力度,加强士地保障,税收优惠等,同时可将装配率水平作为支持鼓励政策的依据

地方配套

2017-2018

上海等各地区住建厅

各地区《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如北京提出包括面积奖励、财政奖励、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房屋预收便利等支持政策;上海提出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

资料来源:住建部

        各地为了执行落实这些政策,在土地出让合同上就要求兴建装配式。例如,早在2016年,南京国土部门发布的2016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来自江宁、江北的10幅地块将在7月8日正式公开出让。这10幅地块中,有8幅将采用“限价”新规。此外,有6幅地块的公告备注中首次出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强制性要求。除了南京市,长春、杭州、湖州、嘉兴、成都、佛山等多省市开始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

土地出让明确装配式建筑要求的地区

省市地区

相关规定

南京市

南京市国土局2016年第5号土地出让公告中首次明确将装配式建筑写入公告,土地出让公告中,6幅地块的公告备注中首次出现了装配式建筑的强制性要求。

海南省

新出台的《装配式建筑实施主要环节管理规定(暂行)》要求,住建部门在土地出让前,需明确是否实施装配式建筑,如果实施应明确相关指标。土地出让成交后,就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与竞得人签定补充协议,并负责监管。

黑龙江省

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纳入供地方案,并落实到土地使用合同中。

成都市

全市新建房建工程项目应在土地出让阶段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每一宗拟出让土地具体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招拍挂)建设条件通知书》中予以明确。

德阳市

全市在202011日前已出让土地但未明确装配式建筑具体要求的项目,自202011日起(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获得时间为准)应全面推行装配式建设方式(含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

嘉兴市

嘉兴市拍卖嘉秀洲-004号地块,在挂牌出让时明确要求做装配式住宅,这是嘉兴市首例在土地出让中,明确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

佛山市

各区自然分局在编制出让方案时征求住建部门意见,明确出让地块需要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出让公告注明受让人需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的,该用地必须按照要求实施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认定按照国家或省现行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资料来源:各地住建部(ZQ)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与运营商机前瞻》。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 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附我国及各省份物业管理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附我国及各省份物业管理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比如吉林省2024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加快居民服务数字化进程,构建旅游出行、托育养老、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智慧物业等居民服务行业数字平台,完善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

2025年01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装饰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建筑涂料、木质地板等装饰装修产品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装饰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建筑涂料、木质地板等装饰装修产品标准

为推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拓展工艺美术产品应用范围,大力发展面向产品包装、室内装饰、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等行业的实用性工艺美术陈设品和装饰品。

2025年01月03日
实施节能门窗推广行动【附我国及各省份门窗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实施节能门窗推广行动【附我国及各省份门窗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推动门窗节能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节能门窗推广行动,到2025年底,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较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较2020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改造后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分别提高30%、20%。

2024年12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应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发展,比如2024年8月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进一步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积极梳理符合投向领域和项目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畅通内外贸商品集散运输。

2024年12月24日
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城市更新是指对中心城区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

2024年12月12日
健全公园城市等城镇人居环境领域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城市公园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健全公园城市等城镇人居环境领域标准【附我国及各省份城市公园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7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于利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园与绿地的地下空间,建设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地下停车设施的,可不收取土地价款,但地下车位不得分割销售或以租代售。

2024年12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利工程行业相关政策: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水利工程行业相关政策: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

2024年11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中村改造行业相关政策:扩大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中村改造行业相关政策:扩大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行业的发展,比如2024年5月江苏省发布的《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范围。

2024年11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