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明年起个人海外金融资将需要申报审批

        导读:明年起个人海外金融资将需要申报审批,“新形势”:国际收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内容、交易类型、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跨境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等新产品,以及电子银行、国际银行卡等新业务不断涌现;

        个人海外金融资产明年1月1日起需申报

        你持有国外的股票吗?你在国外买了房子吗?你在国外有贷款吗?……从明年1月1日起,这些都需要按规定申报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的决定》近日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新增一条规定:“拥有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申报其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有关情况。”

        专家谈办法修改三大原因

        为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要修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给出了三个原因:

        “新形势”:国际收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内容、交易类型、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跨境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等新产品,以及电子银行、国际银行卡等新业务不断涌现;

        “新问题”:当前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资本跨境异常流动加剧,监管难度加大;

        “新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于2009年发布《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在统计原则、范围和分类以及框架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和细化,同时强化了国际收支头寸存量统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办法修改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全面提升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的统计水平,为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继续改进统计方法,使其更加适应办法的新要求,达到办法修改的目的。

        问题1

        哪些人需要申报?中国居民和住在中国的“老外”都要申报

        《办法》规定,“拥有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申报其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有关状况”。同时,修订后的《办法》将在中国境内发生经济交易的非中国居民也纳入申报主体范围,明确中国居民和在中国境内发生经济交易的非中国居民均有义务申报国际收支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在中国境内发生经济交易的非中国居民”才需要履行申报义务,如果非中国居民在中国境内没有发生经济交易,或者在境外发生的经济交易,则不需要申报。对于中国居民与非中国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主要由中国居民进行申报,对不能满足国际收支统计需要或者确实无法通过中国居民申报采集的数据,才由非中国居民申报。

        此外,《办法》中的“居民”是统计意义上的居民,包括机构和个人。具体来说,既包括在中国境内居留1年以上的自然人外国在境内的留学生、就医人员、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外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除外和中国短期出国人员在境外居留时间不满1年、在境外留学人员、就医人员及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也包括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法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资金融机构及境外法人的驻华机构不含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外国驻华使馆领馆以及中国国家机关含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团体、部队。

        问题2

        哪些资产需要申报?投资移民“资金”也在申报范围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居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存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对于这类数据无法完全通过金融机构采集,为保证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性,需要纳入统计监测范围。

        《办法》规定,“拥有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申报其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有关状况”。相比原《办法》,此为新增条款。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还未对个人如何申报对外资产负债进行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委员韩健预计未来将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细则,可能要求拥有一定金额以上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居民个人报送相关信息。

        目前,在境外配置资产和移民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投资移民项目本身就是直接的投资理财行为。比如香港投资定居项目,需要投资1000万港元于香港的股票、证券等金融产品。按照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这1000万港元的金融资产必须向外汇局申报。此外,还有一些内地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美股和港股的投资,或者购买境外金融机构发行的基金、理财产品,按照规定,这些资产也都要申报。

        问题3

        不按规定申报会怎样?个人违反规定最高罚款5万元

        《办法》再次强调,中国居民、非中国居民未按照规定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给予处罚。处罚包括: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机构可以处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过,对于此类申报,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目前受外汇管制限制,中国内地居民每年只能购汇5万美元。不少人都是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将资金转移海外。这部分金融资产,个人肯定不会申报,外汇部门也很难监控查处。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周全的细则才能使规定不形同虚设。”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水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供水企业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水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供水企业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供水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加大对乡村道路、医疗养老、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主题公园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

我国及部分省市主题公园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主题公园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依法依规开展户外运动,鼓励与特色生态旅游相结合。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废玻璃回收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7月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发布本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在生活垃圾分类中不断提高废玻璃、低值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

2025年04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气象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气象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为推动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族信托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数据信托等金融服务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族信托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数据信托等金融服务产品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家族信托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常态化推进清洁能源、养老、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金融行业相关政策: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金融行业相关政策: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3月江苏省发布的《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绿色金融以及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评价等指标的研究应用,推动省属金融企业加强ESG建设,逐步实现省属金融企业ESG专项报告全覆盖。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期货行业相关政策:丰富绿色期货品种

我国及部分省市期货行业相关政策:丰富绿色期货品种

为推动期货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稳妥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担保贷款,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相关金融产品服务,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重点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丰富绿色期货品种。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应急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应急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为推动智能应急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虚拟电厂纳入电力安全应急模拟演练,制定电网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明确虚拟电厂与电网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不断提升应急响应与快速恢复水平。

2025年04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