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长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

   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长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参考《2017-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第一节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按照全省打造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战略布局,强化长春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中的主导地位和先导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以城市中部高端服务业、西南汽车产业、西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南现代服务业五大创新转型区域为总体框架的空间格局,优化区域耦合联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挥集群集聚效应,构建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链布局,用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用产业链夯实创新链,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加强与东北亚和欧洲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进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中德产业园等国际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节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支持构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推动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发挥开发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基础条件,打造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载体,支持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产业战略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鼓励高校院所实施创新成果开放日,搭建以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生产力促进平台。鼓励采取成果托管、挂牌交易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模式,提高创新成果属地转化率。建设多渠道、多模式的研究、试验、中试到小批量生产的开放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到商品化进程。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在长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先进智能车辆、车联网、轨道交通系统控制平台、生物药、化学药、干细胞、光电器件模组、光显示芯片及外延片、光电大型成像设备、新能源动力电池、有机高分子材料、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体系结构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

  第三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一汽、长客等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测试能力。探索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全过程服务,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进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信息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力度。

  第四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转岗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健全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注重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扭转人才外流局面。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责权利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办法,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破除职业歧视,倡导崇尚专业精神的社会氛围。

  专栏2:创新驱动发展重点项目

  (一)产业创新

  实施“双十双百”工程,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现代农业、光电子等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重点推进“吉林1号”卫星、机器人纳米技术、无人机、CMOS、3D打印机、数控机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平台创新

  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科技中介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等创新平台。

  (三)企业创新

  支持一汽、长客等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平台,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加快孵化器建设。

  (四)产品创新

  围绕提升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支柱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产品创新进程。

  (五)管理创新

  构建科技计划管理、专家信誉评价、科技成果鉴定、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等制度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图书馆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图书馆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图书馆行业相关政策: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图书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4月云南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公共文化云平台功能,加快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场馆拓展智能导览、数字展陈、云端阅读等科技服务。

2025年05月14日
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附我国及各省份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相关政策】

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附我国及各省份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国管局发布的《关于2025年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进机关系列活动,指导公共机构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5年05月1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休闲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休闲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休闲旅游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通知》提出组织推出一批城市漫步、乡村休闲及入境游、康养游、邮轮游、旅游列车、旅居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

2025年05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水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供水企业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水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供水企业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供水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加大对乡村道路、医疗养老、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主题公园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

我国及部分省市主题公园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主题公园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依法依规开展户外运动,鼓励与特色生态旅游相结合。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废玻璃回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废玻璃回收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7月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发布本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在生活垃圾分类中不断提高废玻璃、低值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

2025年04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气象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气象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为推动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族信托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数据信托等金融服务产品

我国及部分省市家族信托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数据信托等金融服务产品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家族信托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常态化推进清洁能源、养老、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2025年04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