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长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

   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长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参考《2017-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第一节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按照全省打造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战略布局,强化长春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中的主导地位和先导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以城市中部高端服务业、西南汽车产业、西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南现代服务业五大创新转型区域为总体框架的空间格局,优化区域耦合联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挥集群集聚效应,构建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链布局,用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用产业链夯实创新链,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加强与东北亚和欧洲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进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中德产业园等国际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节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支持构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推动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发挥开发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基础条件,打造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载体,支持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产业战略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鼓励高校院所实施创新成果开放日,搭建以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生产力促进平台。鼓励采取成果托管、挂牌交易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模式,提高创新成果属地转化率。建设多渠道、多模式的研究、试验、中试到小批量生产的开放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到商品化进程。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在长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先进智能车辆、车联网、轨道交通系统控制平台、生物药、化学药、干细胞、光电器件模组、光显示芯片及外延片、光电大型成像设备、新能源动力电池、有机高分子材料、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体系结构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

  第三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一汽、长客等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测试能力。探索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全过程服务,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进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信息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力度。

  第四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转岗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健全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注重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扭转人才外流局面。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责权利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办法,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破除职业歧视,倡导崇尚专业精神的社会氛围。

  专栏2:创新驱动发展重点项目

  (一)产业创新

  实施“双十双百”工程,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现代农业、光电子等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重点推进“吉林1号”卫星、机器人纳米技术、无人机、CMOS、3D打印机、数控机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平台创新

  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科技中介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等创新平台。

  (三)企业创新

  支持一汽、长客等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平台,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加快孵化器建设。

  (四)产品创新

  围绕提升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支柱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产品创新进程。

  (五)管理创新

  构建科技计划管理、专家信誉评价、科技成果鉴定、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等制度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更新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为促进城市更新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绵城市行业相关政策: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会展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活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分类行业相关政策: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分类行业相关政策: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升社区环境与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社区绿地、步道建设和维护。

2025年08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村污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作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村污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作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农村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农村污水处理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西发布的《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四川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矿山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我国及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矿山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净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河北省发布的《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融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融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等发布《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2025年08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体育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发展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及部分省市体育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发展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体育旅游行业稳定发展,比如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云南省发布的《云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025年08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