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温州市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发展规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创投基金,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创投基金,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完善科技人员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加强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到2020年,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达到6万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创新、装备更新、要素利用方式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创新。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产值10亿以上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翻一番。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研机构共享合作。充分利用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特色资源和优势,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兴办各类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培育和引进新产业。办好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积极探索“政府出资,龙头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实现项目、资金、人才和场所四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构筑人才政策高地,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做强做优浙南科技城等人才发展平台,加强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发挥民营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培养链。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积极搭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迁移等问题,加强“人才社区”建设,落实人才工作“新政十条”。加快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紧缺型、适用型人才的培育力度,支持“双元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温商、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深化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专栏9: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十大举措
1.开通一条高层次人才“服务热线”: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开通“服务热线”,方便人才联络沟通、反映问题,并及时回应,落实责任,跟踪解决。
2.建立一张人才服务清单:对人才创办企业、项目申报、出入境、居留、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事项,梳理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确定人才服务部门及处室、联系人等,形成政策、服务系列清单。
3.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发放“一卡通”,人才凭卡可享受信用担保(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贴息补助及增信担保)、医疗、机场车站贵宾、景区免门票、体检、疗养等专属优惠待遇和便捷服务。
4.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办”:开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直通车),安排人才服务专员,推行“代办制”“即办制”“速办制”,集中办理或代办人才服务事项,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洽谈引进到注册落户、创新创业的全程服务。
5.建立一个人才服务难题协调机制:实行人才需求限时办理制和首问责任制,通过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及时解决人才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6.建好一个人才交流联谊平台:依托人才俱乐部等载体,定期举办人才沙龙、论坛、“鹊桥会”等联谊活动。建立微信群、公众服务号等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人才交流平台。
7.打造一个和谐的人才文化生态圈:定期为外来人才开展温州文化知识讲座、温州文化旅游等活动,实行温州风景名胜区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高层次人才开放,努力创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文化包容的发展土壤。
8.拓展一张乡情亲情引才网:抓好“温才回归”工作,建立温籍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库。深化“智慧温州”“智力返乡”等活动载体,以柔性回归为重点,组织温籍人才回乡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攻关、难题破解等活动。
9.健全一套人才荣誉制度: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城市最高礼遇,按照结构要求和一定比例,在优秀人才中定向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真正让人才在温州有地位、有声誉。
10.形成一个以情聚才良好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完善服务人才制度,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