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湖北省武昌区“十三五”时期将锐意改革进取 扩大开放合作格局

导读: 湖北省武昌区“十三五”时期将锐意改革进取 扩大开放合作格局。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武昌改革开放,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武昌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2017-2022年中国小商品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武昌改革开放,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武昌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国务院、省、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政务服务功能升级,运用互联网+,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校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梳理、调整行政职权,配套建立“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衔接主导产业上下游链条,完善交易系统,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资本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撑。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行PPP模式。创新融资方式,运用资产重组、联合参股、产权与股权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完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国有资产效率。维护市场环境,整合市场监管力量,推行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协同和监管信息共享。配合全市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用信息的记录、共享、披露和应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加强行业领域腐败行为的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三)加快依法治区进程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划定综合执法领域,完善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政务公开,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务信息互换共享、业务协同办理、网上公开服务和政府无纸化办公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二、进一步开放合作

  (一)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主动加入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布局,积极承接全市开放合作功能。依托大武汉,加强与长江沿岸市、区在黄金水道开放开发、产业梯度转移、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联网、创新驱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在科技、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增进与珠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开展与中西部地区在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互动合作;增强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中心城市有关城区交流与合作。

  (二)拓展国际资源合作

  抢抓武汉自贸区获批的重大机遇,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国外资源“引进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对外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境外企业、实体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支持企业对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申请、注册和获取国际标准认证。进一步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大企业、大财团来武昌投资、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创新外资引进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辖区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联手外资企业开发市场,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鼓励外贸中介服务、协会、商会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资源交流合作的服务环境。

  (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实施全方位的城市营销战略,打造专业化营销队伍,统筹整合城市形象、旅游推广、投资促进、文化交流、节会活动等领域的资源和诉求,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球范围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精心培育和组织高端会议、展览、文化、体育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商会、协会和有关国际性组织落户武昌。创造国际化的生活、服务条件,提高教育、医疗、居住、法律、会计、金融以及出入境等服务的便利化、国际化程度。鼓励开展国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培训,提高市民对外交流能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对外交流人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公园行业相关政策:有序推进老旧城市公园更新提质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公园行业相关政策:有序推进老旧城市公园更新提质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园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推广“社区商业+”,支持与公共服务场所、物业服务设施、绿地公园、体育场所等融合发展。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服务贸易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服务贸易统保平台

我国及部分省市服务贸易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服务贸易统保平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等发布《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服务贸易统保平台,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指导和培训力度。

2025年10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托育机构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民办托育服务机构参与运营公建托育服务设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托育机构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民办托育服务机构参与运营公建托育服务设施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托育机构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托育机构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福建省发布的《关于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污染治理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污染治理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为促进污染治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装备企业研发新工艺技术,开发新型多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助力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协同削减,提升设备能效碳效

2025年10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租赁行业相关政策:综合运用租赁等多种融资渠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租赁行业相关政策:综合运用租赁等多种融资渠道

为了扩大租赁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四部门等发布《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提出引导从事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的企业统一采购符合《技术规范》、铭牌标注“商用”或字符带圈的“商”的电动自行车并指导配送人员规范使用。

2025年10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旅游治理和服务、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5G规模化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旅游治理和服务、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5G规模化应用

旅游是结合自己的喜好,主动挖掘尚未熟知的目的地,获得更独特的体验。旅游是一种情绪消费,远离居住地的旅游愈发成为人们舒缓心境、重获力量的重要目的。旅游赋予身心新能力、新视角、新体会。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带动性强,新时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促进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2025年10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健康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对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供给

我国及部分省市健康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对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供给

为了进一步推动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部门等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专业运动员和参与体育运动群众的保险保障体系,在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创业发展、财富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2025年10月0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园林绿化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国土绿化行动建设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园林绿化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国土绿化行动建设项目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园林绿化行业稳定发展,比如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2025年09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