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期间湖南省邵阳市推动服务业提升融合发展规模

 

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湖南省邵阳市推动服务业提升融合发展规模。全面提升基础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支柱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

参考《2017-2022年中国中央商务区建设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全面提升基础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支柱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着力打造湘中湘西南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

  第一节  加速发展旅游服务业

  借助交通区位优势提升,推进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突出绿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将旅游业培育成推动后发赶超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 68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 亿元。

  打造“一核两带五区”旅游布局。打造以大崀山(新宁)旅游片区为核心的西部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通与张家界、桂林及周边省市的交通大动脉,建设贯穿全市主要旅游景点的交通环线,构筑邵阳市区—新邵—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县—邵阳市区精品旅游带、神农架—张家界—花瑶—崀山—南山—桂林黄金旅游带。建设以市区、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等为主的度假娱乐休闲旅游区,以武冈古王城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以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家公园、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等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区,以洞口县、隆回县为主的生态文化风情体验区,以魏源故居、蔡锷故居等为主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区。建成新宁崀山、城步南山25A景区和绥宁黄桑-寨市、武冈古城-云山、隆回花瑶、洞口罗溪、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紫薇博览园、新邵白水洞、隆回望云山、蔡锷故居、新宁舜皇山—黄金牧场等104A景区,将我市打造成为集核心自然资源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有景、有境、有玩、有养的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打造精品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原生态山水民俗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资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通过有效整合、提升品质、培育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崀山为龙头,全面构建“一张王牌(崀山世界遗产旅游区及综合性的”大崀山“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奇美(奇韵宝庆、奇秀山水、奇特风情)、五个支撑(舌尖诱惑、运动天地、康养天堂、美丽村寨、魅力城镇)的”135“旅游产品谱系。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元素,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全拓展。

  加快发展市区旅游。深入挖掘宝庆文化、码头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宝庆新八景”——蔡锷纪念园、紫薇博览园、湘窖酒城、爱莲池、两江风光带(含双清公园、水府庙、北塔、东塔)、玉清宫、贺绿汀公园(原松坡公园)、邵阳旅游文化产业园为重点,推进邵阳市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连通紫薇博览园和玉清宫两大景点,整合两江(资江、邵水)四岸风光带,贯通陆路、水路旅游廊道,策划推出“夜游两江”系列产品。梳理和活化邵阳历史遗迹及文化元素,分别以“江”“花”“道”为主题,串联资江流域,升级打造千姿百态的“邵阳江河传承”、“邵阳花海缤纷”、“邵阳道法自然”,共筑邵阳之奇、邵阳之美和邵阳之韵,打造主客共享的传奇宝庆城市中央游憩区,树立“传奇宝庆”新地标。依托北塔公园,将全市可移动文物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各类牌坊、石塔、石雕、戏楼等历史文物搬迁入园,实行异地保护和集中展示。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各旅游景区交叉路口设置旅游标志,在交通枢纽出入口设置旅游交通图,在大型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设置特色旅游商品柜台。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聚集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构建以 12301 服务热线为基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加强旅游便民惠民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体育运动场馆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提升旅游卫生环境,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国家星级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推进导游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大推介合作力度。加强邵阳旅游资源的宣介推广力度,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重点提高在省内、东盟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重庆、昆明等地区的宣传力度。打造一部全方位展示邵阳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宣传片,精心策划一台融入邵阳山水实景、民俗风情的大型主题演出,每年策划一批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度。与桂林、张家界、凤凰等知名旅游城市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融入大湘西和大桂林旅游圈。引进优质旅游中介机构,借助大型旅游企业的渠道资源和管理优势,拓展邵阳旅游市场。引进投资开发大型高端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丰富旅游新业态,提高旅游服务综合接待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主导产业。完善激励政策,充分整合资源,坚持创意、科技、资本相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增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印刷复制、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工艺美术、广告、文化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产业,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到202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1个,文化领域湖南著名商标4个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477亿元,增加值达到216亿元。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文化产权交易所、动漫衍生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文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和配置功能。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产业,强化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交易、技术支持、产权保护等服务。发挥文化产业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

 

 


  第三节  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餐饮业。建立以市区为核心商业区,带动东部城镇群商业区、西部生态圈边贸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完善城市商业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构筑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商贸流通格局。加快建设粮油、建材、家电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型连锁超市,建设一站式购物广场。突出饮食文化特色,扶持餐饮连锁地方品牌建设,引进“中国驰名商标”餐饮品牌入驻,规划建设商业特色街和休闲美食街。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集聚区、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交易额上50亿元的商贸市场10家。

  居民服务业。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功能齐备的公共服务及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等居民服务业,完善托幼、健身、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居民服务项目,推进以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便民网店建设,加强公共性服务叠加力度,推动居民服务业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发展。到2020年,居民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养老健康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与健康产业互动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区域外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养生、保健、美容、养老等高端旅游业态,创立“医、护、养、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健康养生、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集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健康促进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市区在大祥檀香园、双清莲荷村、北塔茶园头周边建设高标准养老健康产业园,支持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武冈市打造成辐射全国的中西部健康养老避暑中心。力争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50个省级、25个市级养老服务示范点,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房地产业。适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培育县城和中心镇的房地产市场,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立商业地产、商品住宅、保障房等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体系。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宅建设,鼓励引导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养老、旅游等跨界房产,切实改善刚性需求群体的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危房改造,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规划中的村庄集中。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房地产业服务水平。到2020年,新建商品住房2697.7万平方米,新建其它类型住房358.4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房340.9万平方米,新建其它类型住房77.1万平方米。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建设集装箱货运站、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突出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新兴物流产业,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开发,在建材、汽配、五金和农副产品等方面,建设档次高、集聚力强、连接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鼓励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多节点网络”的物流发展格局,将邵阳打造成湘中湘西南最大的客货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到2020年,建成2-3个年产值过50亿元的物流园区,3-5家年营业收入在1亿至10亿元的物流企业,10家以上国家A级物流企业。

 

 


  金融服务业。着力扩大融资规模,扩展提升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广度、深度,加大信贷投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全市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大力发展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推动广信科技等22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成功创建全省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到2020年,市直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0家,农村商业银行达到10家,村镇银行达到9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15家,新增独立上市公司达到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0家,新增进入湘股交所、上海股交所、天津股交所等四板市场挂牌企业达到30家。力争在市区新设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营银行—邵商银行。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平均增长20%

  电子商务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商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积极发展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商务新业态,大力推广电子支付、电子采购等新业务。加快邵阳电子商务产业服务基地、邵阳市电子商务创业智慧园、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中小电商、微商发展。 推动生产企业、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以邮政代办点、“万村千乡”农家店为依托,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入农户。到2020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电子商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和评估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基于宽带的智能家居、数字及网络电视、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制作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到2020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科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

  第六章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及农村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确引导农户成片栽种中、晚稻的优质稻,巩固邵阳市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地位。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357万吨、油料总产量达21万吨。

  做强特色优势农业。利用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贮运,打造邵阳绿色农业名片,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做强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等地富硒农业。规划建设以市区近郊为核心的特色蔬菜基地100万亩;以邵阳县为核心的油茶基地100万亩;以隆回县为核心的金银花基地35万亩、龙牙百合基地20万亩;以洞口县为核心的蜜桔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12万亩;以新宁县为核心的脐橙基地50万亩、铁皮石斛基地1万亩、崀山淫羊藿基地10万亩;以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为核心的草食牧业基地100万亩;以新邵县为核心的湘玉竹基地45万亩;以邵东县为核心的黄花菜基地10万亩;以绥宁县为核心的楠竹基地50万亩;以城步苗族自治县为核心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0万亩、竹笋基地50万亩。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例达到85%

  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加快推进“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市区建成宝庆森林公园(宝庆森林植物园)等十大森林植物园。大力实施“三百工程”(新增100万亩绿化造林、10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油茶林)和绿色富民工程,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建设2个现代林业综合产业园和6个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到2020年,林业经济年均增长15%,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30亿元以上。

  加快养殖业转型发展。巩固洞口县、隆回县、邵东县、武冈市、邵阳县等生猪优势产区,确保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300万头以上。建立六大畜牧水产经济产业链。以南山牧场、黄金牧场的鲜奶和鹿茸加工为龙头,形成我国南方最大的特色食品经济产业链;以邵阳宝庆肉联、洞口三可生猪加工为龙头,形成生猪经济产业链;以邵阳县、新宁县、绥宁县牛羊加工为龙头,形成草食牲畜经济生产链;以武冈市的铜鹅和新邵的麻鸭加工为龙头,形成家禽经济产业链;以市区、邵东县和洞口县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形成水产经济产业链;以市区和邵东县的饲料、肉类、皮革、羊毛、羽绒产品加工和兽药生产为龙头,形成附加产品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畜禽水产品市场体系。到2020年,形成100个以上的禽类生产基地,畜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吨,城步奶牛养殖数量达到5万头,武冈铜鹅出笼数量达到150万羽,建成15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

  做大农产品加工业。突出绿色、有机、品牌,组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50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350家在全省、全国同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现代农业附加值,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覆盖率提高到70%

  做优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延伸拓展,加快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步伐,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创建3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供水能力、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益。继续推进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武陵山片区脱贫水利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烟草水源工程,重点完成大圳、六都寨2处大型灌区和尧虞塘、威溪、超美等4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区9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8处),稳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达到0.45亩。

  增强农村供水能力。统筹考虑全市农业发展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推进现有供水工程提质改造、管网更新,加强中心城区向周边农村辐射供水能力。规划水源工程30处,新建改造工程946处,管网延伸工程500处,大中(小)型灌溉泵站18座,争取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30%

  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需要,新建犬木塘水库、山门水库、太芝庙水库、秀水水库等控制性枢纽工程,扩建木瓜山水库,加快完善城区及各县城防洪堤体系,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全市城市防洪达标率80%、乡镇防洪达标率50%以上。

  深化水利改革。有效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规范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建立规范有序、管理严格、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全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水利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动精确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栽培、施肥、灌溉等新技术的普及率,扩大良种覆盖率,推动标准化生产。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项目,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到2020年,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150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主栽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新发展管、喷、滴、微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万亩。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民职业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400万亩,机械化率达到8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50%,累计发展1000个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作用。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服务综合体系基本建成,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基本覆盖,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共建设乡镇惠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电商综合服务平台120个以上,村级惠民服务站760个以上,电子商务经营网店3000个以上,农资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网店5700个以上。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和农机物流园区布点,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大型冷库。推动农产品物流电子化,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立各级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诚信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诚信建设和安全监管示范县、示范乡镇。

  强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动湖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大行动。建立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库、柑桔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与茶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优质稻、茶叶、楠竹、柑桔、中药材、油茶、食用菌、青钱柳、绞股蓝等栽培、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低碳循环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与销售的运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创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和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 推广绥宁县防汛抗灾预警机制。力争2020年气象监测、预报延伸覆盖到乡镇,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成保障有力、全省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第五节  提高美丽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规划管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布局。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道路交通、水、电、互联网等方面实现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开展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加大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加强农村绿化工作,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每个县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市打造1000个美丽乡村。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水电,规划农村水电项目181处、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165处、农村水电新建电源点4处、农村水电直供区改造项目20处,力争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kw。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大型沼气工程50处,联户和小区沼气工程2500处,新增太阳能开发利用面积10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秸秆能源化利用消耗量10万吨,建设10处农村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使用沼气户数达到35万户。推动天然气向乡镇发展。

 


  第七章  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全面脱贫为首要任务,按照“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突出”(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突出异地搬迁挪穷窝)的原则,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程。到2017年,三区率先实现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所有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第一节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隆回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邵阳县、新宁县、新邵县、绥宁县、洞口县、武冈市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一批跨区域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着力改善片区发展基础条件。扎实推进重点扶贫专项工作,加快实施村级公路通畅、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人口计生、文化卫生、贫困村信息化等十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村推进扶贫。推进发展项目向贫困村集结,优先向贫困地区整村整乡连片安排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引进产业合作者和战略投资者。推进涉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和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稳步实施“五小水利”工程,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全市1273个贫困村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扶贫经济组织,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性扶贫等扶贫开发新路径,构建扶贫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拥有1项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和发展3-5家扶贫龙头企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异地搬迁,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积极组织发展后续产业。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深入开展教育科技扶贫。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贫困村村官培训工程、互联网创业培训工程。鼓励引导贫困人群利用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创业致富。“十三五”时期,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后生”(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都能免费参加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成15万人次的贫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2300人次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2500人次的贫困村村干部培训。

  推进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五保”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保能保。

  第三节  创新精准扶贫政策和机制

  推进扶贫政策整合。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出台精准扶贫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管理办法,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对扶贫领域的投入。加大投资政策倾斜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以下资金配套。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和发展村镇银行,推广小额贷款,探索更加公平透明的贷款机制,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完善土地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保障贫困地区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对重点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用地指标单列。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前减免等优惠政策和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相关支持政策。

  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片区县,逐步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内容。建立扶贫督查制度。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贫困县约束制度,强化对必须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监管,实行事前追责,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医疗救助扶持。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对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暂时性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特殊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到2020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更加实惠。

 


  第八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为主要载体,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加快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所有县城建成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部分县城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扩城步伐,推动新邵县撤县设区,推动周边县部分乡镇并入市区,建成“双百”城市,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区划功能,双清区建成行政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大祥区建成教育体育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休闲农业等产业;北塔区建成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精品商居等产业。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软实力。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建立保持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历史文物和特色城市风貌保护,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坚持提质扩容并举,重点加快扩容步伐。围绕推进“东进、北拓、西连、南延”城市发展目标,突出建设以“邵阳大道、西湖路”为主轴,“一环、二环”道路为城市内环,“三环城市快速路”为城市外环,“七横十纵”为重点的中心城区路网,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结构。全面启动邵西大道、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L3线)等四条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通达性。重点新建白马大道、谷州路、紫霞路、虎形山路、龙须塘路、古塘路、资江北路,续建魏源西路、建设北路、迎春路、大祥路、雪峰路、北塔路、邵水西路、邵石南路、邵石北路、新华南路、昭阳路等“七横十纵”主次干路网建设,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强重点片区开发力度。围绕城区扩容提质,编制片区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推进“六大片区”建设。东部产业片区以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以东城快线、世纪大道为骨干道路,大力发展工业、现代物流等,加快与邵东、新邵的融城步伐;宝庆新城片区昭阳路以西区域建设为集行政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新社区,昭阳路以东区域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园区;城南新城片区突出教育体育产业、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建成教育示范新城;资江南岸片区重点推进雪峰桥、桂花桥、大祥路、资江南路等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建设,建成棚户区改造示范区;小江湖与龙须塘片区以“两沟两路”和红星美凯龙、小江湖半岛防洪堤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棚户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打造成资江生态科技新城;北塔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邵西大道、虎形山路、雪峰北路、北塔路、江北水厂、邵阳市污泥处置中心、资江北岸风光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文明滨江新区。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生态配套。结合市容市貌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公园、绿化带、休闲绿地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完善交通配套。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在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规范停车秩序。完善市政配套。加快现有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提质改造,全面整合供水资源,形成城东(含邵东)、城西和城北(含新邵)供水网络,新建供排水水质检测中心,完善垃圾收运设施,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整治河道,改造排水管网,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制度,重点解决易涝点的排水管网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建成现代化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尽快建成邵阳市燃气安全指挥中心。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收设施。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经营、管理部分市政设施,逐步建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到2020年,力争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台以上,确保城市居民出行便捷。

 

 


  第二节  加快“一群一圈”建设

  加快建设东部城镇群。按照“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的发展思路,构建东部城镇群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产业互补的空间结构。一核:即加速邵阳市区与新邵融城,打造核心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四心:即四个次区域中心,分别为邵东县城、隆回县城、邵阳县城、高铁新城。两带:依托沿沪昆高速公路及320国道、二广高速公路及207国道重点打造两条产业、城镇聚合带;一廊:沿资江、邵水打造一条集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形象展示、中高端居住为一体的景观通廊。一环多镇:“一环”即在邵阳主城区周边打造新市镇发展联系环,加强外围新市镇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新市镇发展:“多镇”即推进多个新市镇建设,联动城乡发展。

  “十三五”期间,市区至邵阳县城的南城快线竣工通车,基本建成市区至邵东县城的东城快线,开工建设至隆回县城的西城快线,规划建设东部城镇群外环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连接隆回县、邵阳县、邵东县和新邵县之间的城际快速路,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加快推进市区与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的供水、供气、通信、电力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形成同网同价的格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客运线网布局体系,优化网络布局、加强有效衔接,提升网络的运输效能,实现城乡公交“镇镇通”和“村村通”覆盖率均达到100%。到2020年,东部城镇群城镇化率达到55%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70%以上。

 


  提升发展西部生态圈。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支点,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形成城镇点轴发展格局。按照旅游城镇、美丽乡村、突出特色的要求,高标准编制西部生态圈城镇体系规划,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大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在内域打造以县城为中心,寨市、南山、长安营等旅游乡镇为支撑点的内循环旅游圈,形成半小时通达圈。向外积极融入“桂北—湘西”大旅游经济圈,打造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西部生态圈城镇化率超过45%

 


  第三节  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

  加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县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县城发展活力。突出发展壮大县城产业规模,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将县城打造成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完善城区功能,加快旧城改造,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引导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布局,将县城建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支持邵东县撤县建市。到2020年,每个县城新建一个城市新区,全市形成人口规模10-50万人的中小城市9个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稳步扩大,邵东县城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武冈市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新邵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隆回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洞口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邵阳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新宁县城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8万,城步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3万,绥宁县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积极发展重点城镇。重点推进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中心镇。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特征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加强城镇特色引导和塑造,保护好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强化经济基础,完善产业布局,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中心。

  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着力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健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在城乡、地区间顺畅转移接续。增加对进城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第四节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高标准目标定位。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进邵阳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构筑宜业宜居的发展格局。邵阳市产城融合示范区范围涵盖邵阳市区、新邵县和邵东县,以宝庆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统筹规划新邵经济开发区、邵东经济开发区,规划示范区总用地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其中:邵阳市区面积70平方公里,新邵县面积20平方公里,邵东县面积30平方公里。通过5年时间,力争将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成邵阳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特色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产业集聚地、商贸物流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高起点布局规划。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手抓,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交融互动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把城市做优做美。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编制完成区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在园区产业发展基础上,利用生态廊道和城市道路进行功能划分,规划形成“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空间结构,推动“一区两城三园区”产城融合。即统筹推进邵阳市区、邵东县城、新邵县城三个区域及集合部120平方公里,依托宝庆工业集中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高水平开发建设。加大投资强度,强力推进建设,把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新城。产业方面,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拓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区位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机械装备、食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对外大通道、对内微循环的交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商业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网络、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丰富和提升城市新业态。生态环境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协调。

  创新示范区建设机制。理顺示范区与相关区县行政关系,调整行政区划,设立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新增的市辖区。组建相关职能部门,推进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征地拆迁、土地盘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探索资金筹措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采取投资、贷款、租赁、债券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土地盘整资金。筹建示范区融资平台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建立区县与示范区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五节  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强规划衔接,健全规划协调机制,理顺各类各级规划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县市规划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县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决策职能;更新规划理念,运用田园城市的理念规划各县(市)县城建设。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水平,严格执行规划公示制度及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乡衔接、统一协调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有机结合。

  加强城市空间开发管制。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格城乡规划“四线”管理,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退二进三”。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工业用地规模,适度增加中心城区和县城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留足生态空间。

  统筹城市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结合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城区规划人口规模超过20万以上的城市、县城总体规划须单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内容,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严格落实。推行共用管沟、综合管廊等地下管线建设方式,对供水、排水、供气、电力、信息网络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到2020年,市区和邵东县城新建城区实现综合管廊方式,其他县城新区建成一定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

  加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综合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网络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构建“大城管”格局。理顺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公众自觉维护、社会单位自治、社区参与管理、城管文明执法的工作机制。

  美化城市综合景观。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和特色居民风貌保护,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区域景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物古迹、地方特色建筑、传统村落、名人故居的保护与管理。完成城区主干道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和门店招牌统一规划设置,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管理,实现户外广告设置符合城市规划,并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加强滨江沿岸风光带建设,形成以文化、商业、休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力地带。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和农村植树造林,实现人均绿地占有量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提升城市照明环境,科学规划道路照明、广场照明、园林景观照明、建筑照明,提升照明节能水平,推进节能城市亮化工程建设。

打造城市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城市与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智慧管网工程,加快推进规划、环保、市政、房产、绿化、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建立市县两级互动指挥体系,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域覆盖,提升管理的常态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信息化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整合、高效利用原则,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保障体系,全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持续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经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信息网,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推进宽带进乡入村。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大有线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普及网络电视应用服务。全面推进4G网络建设,提升无线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和厚度,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光缆建设,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公共楼宇、住宅小区的光缆网络,提升传输容量与效率。鼓励建设无线应用服务平台,实现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生产控制、无线智能交通等无线网络应用服务。加快推进“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平均100M以上的接入能力,农村网络实现50M以上的接入能力。实现新建住房光纤入户率达到100%,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全面提升互联网流量承载和转接能力。创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加快推进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全力保障4G网络建设进度,促进铁塔等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促进管道、杆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效率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允许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系统、铁塔、通信机房在公共基础设施内选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大数据、云平台为城市信息化核心平台,优先建设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努力推进政府信息服务跨部门、跨领域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夯实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和管理,围绕政府和涉密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分类与保护机制。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广电子签名的应用,整合数字证书资源,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2020年建成涉密专网、电子政务服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3个物理隔离的网络。

  第二节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互联网+制造”应用示范。应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机械制造、化工、建材、食品、造纸等我市传统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装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和商务营销各环节的集成应用,促进研发设计创新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以龙头企业的信息化示范建设带动行业信息化,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型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工业基础较好的东部城镇群以建设工业大数据为契机,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业务优化和流程再造,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推动“互联网+政务”应用示范。统筹推进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化服务与电子政务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统一服务的云平台,加强系统之间的业务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整体合一的数据存储和共享系统。优化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门户网站和网上政务服务实现100%覆盖,政务服务在移动端、第三方平台上实现100%覆盖,网上办事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

  推动“互联网+商务”应用示范。重点加强面向服务本地工业品和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提供电子商务咨询、资讯、技术、法律等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有效带动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在传统优势领域培养B2B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扶持本土特色电商平台,支持企业通过O2O方式,以区域实体门店、农村超市为依托,实现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网上支付的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互联网+服务”应用示范。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创新成果作用,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生产安全监控、灾难事故预警、应急指挥、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民政事业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交通、通信、水、电、气运行监控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到2020年,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在线查询、办理实现率达到70%,居民交通出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惠民一卡通应用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推动“互联网+三农”应用示范。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重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植物监测检验、市场价格监测等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业和畜牧水产业的传统优势县市区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

 

 


  第三节  大力培育信息产业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大力推动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云计算服务。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创客工程,围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平台服务等举措,推动邵阳籍IT技术人员、大学生等创客进行创新创业。以集成电路、平台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为支撑,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为延伸,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链。

  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重点推进金税、金财、金审、金保、金土、金农、金水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科技、农业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第十四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改善和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邵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节  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两型城市、园区、社区、景区、企业、学校、单位等试点示范,每年确定100个市级试点单位。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广泛采用节能低碳技术。发展新型节能交通工具,支持绿色公交,推广绿色出行。配套建设城市慢行系统,修建公共自行车集中停放管理设施,建设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十三五”期间,建成绿色建筑10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筑设计、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投入,改造提升落后产能和设施,对各类现有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推广,鼓励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581吨标煤/万元,五年累计下降14%

  推行循环发展。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工业污染物集中处理、中水回用等相关技术设备的生产和研发。推进宝庆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处理,积极推进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规划布局静脉产业园,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危险废物处置及废旧物质回收等设施集中布局。创建国家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推进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地区及交通沿线绿地等保护与管理。加强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实施“两滩(晒谷滩至孔雀滩)百里生态长廊”及“西洋江引洪补枯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及资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退化防护林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建设以及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4.48%,湿地保护率达到7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有序实现休养生息。推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与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不低于9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不低于6%。积极推进邵阳县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武冈市玉溪国家湿地公园、新宁县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城步南山国家公园创建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0%。制定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的约束性要求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全面推动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办理,加强源头治理,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环境信用评价、生态补偿等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第三节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更清”专项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重点河流、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水塘、工业聚集区的水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削减生活排污总量。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加快邵阳市第二水源工程及引水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辟第二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城市水域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重点推进中心城区资水和邵水段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龙须塘化工区污水综合治理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坡改梯、蓄水池、排水沟、经果林、水保林、清淤疏浚以及其他小型水保设施,对坡地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封禁治理为主,加强崩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到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江河水系市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县城、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天更蓝”专项行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推进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煤改气、改电。全面完成电力、水泥、冶金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改造,淘汰一批“五小”企业。大力开展物料堆场、矿山、道路、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部位扬尘综合整治,清理整治城市周边采矿、采石和采砂企业。加强城市环境管理,严格治理餐饮业排污,推广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提升燃油品质,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烟花爆竹燃放控制和管理,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到2020年底,基本淘汰全市范围内的黄标车,汽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0%以上。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75%,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5%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地更绿”专项行动,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污泥干化技术,建设污泥集中处理设施,中心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严格控制城市和工业“三废”向农村扩散,加快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地膜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力度。编制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对耕地实行用途分区管控。到2020年,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以总量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工业污染源减排作为总量控制重点,提高工业污染源防治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物品、辐射监督等规范化管理,建立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行流量流向登记制度。到2020年,单位GDP化学需氧排放强度控制在27.7/亿元以下,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4.6/亿元以下,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控制在2.78/亿元以下,单位GDP氮氧排放强度控制在24/亿元以下。

 

 


  第四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耕地、基本农田、林地保护,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标准,科学规划矿山用地,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价值最大化;促进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农村建设用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划定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市、县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占补平衡。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土地消耗量降至62公顷/亿元;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98万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1万公顷以内。

  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伴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提高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矿产原材料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降低制造业资源消耗水平。新建、改造一批新型矿山,推动矿业生产基地化,建设一批矿业经济综合区和矿业工业园区。到2020年,主要矿种平均开采回采率达到85%,主要矿产平均选矿回收率达到91%,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建设节水型城市。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实行工业用水总量控制,限制高用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对用水大户和污染大户的节水改造,着力提高工业内部循环用水比例。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开展城镇节约用水活动,推进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逐步实施阶梯水价,提高生活用水效率;推进农业节水,加强灌区渠系节水改造配套,依法取缔城区自备水源。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第五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城乡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资江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的集中整治,开展简易垃圾场治理,引导重污染企业集中布局、升级改造或搬迁退出。规范城镇垃圾收运处理,集中解决清扫保洁、垃圾转运等难点问题。完善县城周边区域30公里范围内垃圾中转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距县城30公里以外的乡镇,鼓励分片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以点带面,重点开展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老旧居民集中居住区、集贸市场等卫生死角环境治理。继续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路边、水边、田边、屋边、山边白色垃圾治理力度,整治占用乡村道路经营、晾晒、堆放现象。加快农村改厕步伐,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

  加强城市市容市貌整治。实施以道路为主体,突出重点区域、街道的市容市貌整治规划方案,扎实推进全市范围的市容市貌整治,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重点治理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加强车辆停放、摊点摆设、建筑工地管理和城镇临街建筑立面的提质改造。进一步推动街巷(支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实施环境整治重心向小区延伸。规范设置临时摊区,拆除违章建筑。改造街巷绿化设施,提升街巷绿化标准。完善城市亮化工程,着重提升重点片区的亮化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片区。全面开展PM2.5监测,完善城市环境社会噪声管理和监测体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清理“十乱”现象,加强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精心设计,实施河流两岸、干道沿线、行道树及重要建(构)筑物景观照明,提升沿线景观亮化观感,形成夜间特色亮化风景线。

  全面推进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城市(城镇)创建,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制(修)订市民公约或村规民约,培育市民村民的文明素养和良好卫生习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巩固和提升卫生创建成果。到2020年,市区和武冈市力争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达到5个、国家卫生城镇达到20个以上。

  第十五章  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积极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口计生、扶贫开发等问题,不断提升邵阳社会民生保障水平。

  第一节  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县乡村卫生资源联动配置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加快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健全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程。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为3.14人。80%的行政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优化医疗机构设置。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专科医院,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精神病医疗服务体系,积极促进精神专科医疗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到2020年,市辖三区内各有1所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完成市中心医院东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推进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用房建设。推进中医院、肿瘤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在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内设置10所非政府办医养结合、功能齐全的二级以上医院,新增床位4000张。每个县城设置1个政府办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1个政府办中医类医院。50万人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达500-800张,100万以上的县市达1000张。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设置病床达3050张,中心卫生院达1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050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服务机制等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不优”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鼓励和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支持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建设,落实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孕产妇、新生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努力推行危重病人“先住院、后付费”的就医模式,凸显人本主义关怀。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市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库。加强疾控机构建设,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推进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和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总人口目标控制在890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库,实现城区人口网格化、村级信息直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妇女儿童健康服务阵地,搞好村级服务室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孕前生育健康检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化管理水平,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就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完善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岗培训计划,研究实施一人学一技、十万能工巧匠、十万营销能手、万名经营管理者、回乡创业等重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搭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交流互动信息平台。“十三五”时期,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开展园区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过渡试点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到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达100%,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努力实现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20年,保费规模突破100亿元,保险密度达到5%,全力推动关乎民生、社会和谐的大病医疗、健康养老及责任险工作。

 


  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制度,缩小城乡补助差距,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加大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增强敬老院保障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供养体系。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和其他保障制度。加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分类保障制度。加强民政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基本满足“三无”、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和特困精神病人救治工作需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争取慈善基金和慈善救助项目资金逐年增长。推进殡葬管理及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推行火葬,改革规范土葬,火葬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县以上区域全覆盖。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以改善中低收入居住状况和坚持和谐拆迁为重点,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拆迁安置可购置普通商品房用于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确保配租配售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扩大住房公积金受惠人群,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覆盖,加快住房公积金向企业及其所有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农民工覆盖,将住房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住房保障作用。到2020年,全市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3平方米,市本级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7平方米,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98%以上,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64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1340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建保障性住房179.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745万平方米。

 


  第三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基本权益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新型人口文化的培育和宣传,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重度超标问题,全面推行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动态检测。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

  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完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为青少年群体提供综合服务新模式。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组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青少年心理专项服务行动,加快市工读学校建设。探索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服务,强化对行为失范儿童引导,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机制,探索有偿代管、动态监测新模式。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增加对特困残疾人的生活补助,资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入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将残疾人基本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加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残联康复中心建设。全市建立15个以上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社区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辅具服务站。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将0-15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残疾人组织并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居家、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养老、医疗、服务、福利、护理等法规体系,推动建立高龄津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及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失独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统一发放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加快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推进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老年教育事业硬件设施建设,新建邵阳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到2020年,县级老年大学办学率达到100%,乡镇老年大学(学校)办学率达到40%,乡镇社区老年学校20%达到示范校标准,老年人入学率达到8%以上。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发展家政养老服务,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建设老年病医院和康复医院,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到2020年,社会养老床位达3万张,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0%

  第十六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安全邵阳、法治邵阳、文明邵阳和信用邵阳建设为重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邵阳社会管理水平,打造平安、法制、信用、文明新邵阳。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加强地方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党委领导地方立法、人大主导地方立法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加强司法建设。推进政府及其部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公检法司及禁毒等方面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科技信息化、技术用房、监所用房建设和基层“三所一庭”建设,加强市县乡司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禁毒工作,完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改扩建工程。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确保司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推进政府及其部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依法科学决策,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监督水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把维稳工作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市(村)民法制学校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干部依法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的能力。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努力打造公平规范市场环境,为创业创新清障减负。探索统一综合执法模式,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形成协同监管合力。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围绕市场秩序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业贿赂、合同欺诈、侵犯商标专用权、传销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规范执法行为。

  第二节  加强社会安全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群防群治机制,推进“无毒社区”创建,加强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特殊人群管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不断完善公安警务体制。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建成市人防疏散基地(紫霞公园),在大祥区和北塔区各建设1个单建式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各县市区建成人防指挥中心,新增结建面积25万㎡。大力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安全综合防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细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安全管理、防范、监督和检查,加强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烟花爆竹、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高危领域专项整治,力争到2020年亿元GDP死亡率下降30%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以上,杜绝重特大事故。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推动监管数字化,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建立“四品一械”监管抽验电子信息平台和假劣案件的公示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全覆盖,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邵东、武冈、洞口区域性县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逐步完善市县两级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无源发性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推进交通气象监测设施和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公安、安监、消防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能力和社会公众自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政府信用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信用信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强化政府守信践约机制建设,以自律和诚信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断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

  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社会信用度。进一步加快商品质量和流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税务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加强知识产权、商标管理,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投资环境。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提升干部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青少年德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健康辅导站、农村文体小广场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素质,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开展文明、诚信宣传主题活动,树立文明、诚信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对外对内宣传力度。坚持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聚焦邵阳大政方针和改革发展稳定,提升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名演员,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加快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民生事业发展,为加快邵阳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邵阳良好形象。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等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等,在决策前与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协商。着力就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建议提案办理协商的主体、内容、程序、协商成果的应用反馈等进行规范。积极构建以人民政协为重要平台,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互相贯通的协商体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在村(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加强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突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机固废处理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有机固废处理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

为加强固废处理能力,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加快推进尾矿、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推动回填充填、生态修复、建材生产及用作路基材料等规模化利用。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担保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入驻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我国及部分省市担保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入驻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担保是为担保某项债务的实现而采取的措施,该项债务是主法律关系,担保是从法律关系。担保,包括人保、物保和金钱担保。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环保行业相关政策: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环保行业相关政策: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推动环保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8月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在环境监测领域,运用移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存储和追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冰雪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

我国及部分省市冰雪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

为促进冰雪旅游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发展冰雪旅游,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支持重点地区开展冰雪旅游资源调查,建设一批冰雪主题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优化提升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养老行业相关政策: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养老行业相关政策: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

为推动智慧养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提高家居适老化水平。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分类行业相关政策: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相关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分类行业相关政策: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相关标准

为加强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区域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项目和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

2024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