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二五”时期湖北省随州市取得的战略定位、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发展成就。战略定位跃上新高度。“圣地车都”战略由省级战略上升为国家、省、市共同推动,为我市“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增速“保五争三”总要求,以“圣地车都”战略为引领,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经济增速高于、发展质量优于、综合效益好于全国、全省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在全省晋档进位。“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既是我市建市以来建设最快、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随州发展质量最高、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定位跃上新高度。“圣地车都”战略由省级战略上升为国家、省、市共同推动,为我市“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我市全域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规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多重覆盖。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GDP从2010年的401亿元增至2015年的785.26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1.3%.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亿元,是2010年的4.5倍,年均增长35.4%.在经济体量持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1.6:45.2:33.2调整为2015年的16.9:47.9:35.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和产能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2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5.1%.服务业发展实现突破性增长,文化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新增4A级景区3家,总数达到6家,“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文化名片和银杏、兰花、茶叶、香菇、桃花等“五朵金花”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上升为国家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颁奖盛典、第25届中国(随州)兰博会,随州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到2015年末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760万人次和1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12%;电子商务不断拓展,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50余家,淘宝?特色中国随州馆入驻企业220家,苏宁云商随州馆开馆上线,淘宝惠随州旗舰店开业运营,“村友淘”等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广水市、随县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至2015年末达到95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7.7亿元),是2010年的2.8倍。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封江供水复线工程全面完成,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段全面建设,汉十铁路随州全线开工,以500千伏输变电站为主体的区域电网新建和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华能随州燃煤电厂启动建设,高速公路万人拥有量全省第一,成为3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13条省道的交汇地带,成为鄂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100兆瓦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已建成1个并成为全省投运的最大地面光伏电站,我市成为全省新能源大市。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滨湖体育运动场、新政务服务中心及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年路大桥投入使用,白云湖排污口封堵截流,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县乡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及市县两级卫生计生整合组建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全面铺开,农村产权改革示范推进,构筑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基础。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多途径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实现出口54亿美元,香菇出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茶叶出口居全省第一、现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被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质量示范区”。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骨架不断拓宽,主城区东进南拓,形成“一河新景,两岸新城”,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具备容纳80万人的能力,城镇化率达到47.9%.品牌效应得以彰显,“3+3”城市品牌创建圆满收官,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查。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水、电、气、路、桥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大幅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正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踏步迈进。住房保障不断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建筑业不断壮大,年均增长达到11%,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9%.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数字化智慧城管中心基本形成,智能化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启用。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洁美家园”、“美丽乡村”、“宜居村庄”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活动扎实开展,2个镇获国家生态镇、2个镇获省“楚天杯”、10个村成为省“宜居村庄”。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视、文化室、卫生室等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及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我市成为省内继宜昌、武汉之后的第三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壮大。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广泛重视,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入开展“洁美家园大行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神韵随州”新魅力更加彰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51.8%.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91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22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住房保障制度基本落实,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网络。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9万人。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与此同时,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审计、物价、质监、工商、广电、粮食、供销、邮政、电信、气象、消防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双拥”、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机构编制、方志档案、统计调查、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共青团、工商联、工会、科协、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等事业取得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