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湖北省随州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加快绿色随州建设,建立健全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以绿色理念引领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碳纤维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加快绿色随州建设,建立健全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以绿色理念引领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促进各类资源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宜居宜业随州,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促进主体功能区格局基本形成
编制实施《随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永久生态廊道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随北桐柏山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保护好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建成鄂中北生态屏障;广水市着力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随中平原走廊重点进行适度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强化产业和城镇协同发展,建成湖北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随南大洪山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与邻近县市的协调与合作,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
完善绿色空间格局。以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生态屏障和府河、淮河等河流生态带为骨架,以重要河流上游水源涵养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交通沿线、河湖绿化带为网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农田植被等为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三山两河八库”(“两山”指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两河”指府河、淮河,“八库”指先觉庙水库、大洪山水库、封江口水库、黑屋湾水库、天河口水库、花山水库、徐家河水库等8座大型水库)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构筑起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城市外环、新316国道和炎帝大道形成的258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一轴一环三片”(“一轴”,即以府河流域两岸为轴,包括从随县到曾都区到随州高新区的河流水体及两岸树木、灌木丛、水生植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轴线。“一环”,即从随县到炎帝故里景区,经炎帝大道到随州高新区,经东外环到随县的环路,道路两边按照50米宽进行绿化,形成绿色生态长廊。“三片”,即随城山森林公园,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片区,漂水湿地公园)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推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区创建国家公园。完善城市的天际线、景观视廊,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利用自然山体、湖泊水系等形成区域绿道网络。
二、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控一次能源消费增量,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重点污染行业退出机制,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做好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对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严格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低能耗、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积极推动地源热泵等浅层地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推进机关和社会消费节能,建立机关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制度。积极推广节能节电新产品。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重点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采取农村地区居民点土地整理等土地综合整治措施,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时序,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发展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建设强度,针对不同性质确定最大的合理容积率。提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管控措施,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建设,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切实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节水改造,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在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改示范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开展全民节水活动,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
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大地质工作投入,组织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转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方式,强化资源勘查、矿山开采、采选加工有效衔接,有效遏制采富弃贫、资源浪费现象。加快淘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构筑开放透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矿业开发体系。引导和促进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
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支持和鼓励随州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重点围绕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废弃物的再利用,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随州环保产业园、食用菌循环产业园、杨寨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构建“企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围绕粉煤灰、煤渣等的回收利用,构建区域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通过资源化利用办法基本解决畜禽污染处理、地膜回收、秸秆焚烧问题)目标为导向,拓展农业循环产业链,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有机肥厂建设。推广规模化养殖场污染达标排放、池塘循环水养殖、规模化适宜密度的水产生态养殖和清洁化养殖等养殖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生态保护行动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实施“绿满随州”行动。开展新一轮以生态自然恢复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体系。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鄂北低丘岗地改造利用、低产林改造等工程,对封育区内荒山荒地、疏林地及低效林分进行森林抚育和绿化攻坚,促进森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功能恢复。加快推进宜林荒山及无立木林地造林绿化,以大别山、桐柏山、中华山、大洪山等重要山系为主,大力发展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在山上再造一个“绿色随州”。以涢水、氵厥水、均水、溠水、漂水等六大水系及琵琶咀、黑屋湾、吴山等重点水库为主线,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景观林。整合建设市民休闲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等不同类型景观绿化空间。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占林等行为。加强大洪山、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西护城河、花溪河、东护城河等城市内河治理,重点推进府河、淮河、广水河、应山河、涢水河、漂水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白云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动,加强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污水治理,积极推动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推进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施、生产设施延伸。实施工业污染物减排工程,对重点工业企业治污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及总磷排放量。严格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确保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封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对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等废气的化工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强化对脱硫、除尘(烟尘、粉尘)和VOCs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定全市排放颗粒物重点工业企业名单(占全市排放总量70%的企业),加强颗粒物排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淘汰城区燃煤锅炉。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加大黄标车等高污染车辆禁限行力度,拓宽黄标车禁限行区域和时段。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平台。以道路、施工扬尘监管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严格实施秸秆全面禁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立体作业系统建设。
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加强采石企业管理及综合整治,禁止在城区周边、高速公路可视范围、主要旅游景区周边、水源保护区等区域新办采石场,逐步关停重点城镇周边对环境破坏影响大的采石场。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督促矿山企业对所损害的生态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理,完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农村环保“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建立农村环保设施运行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村庄河塘清淤和河网水系联通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加快推动规划保留村庄与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体系,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强化环境健康管理。加强化学品生产、储运过程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实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固体废物监管网络。强化危险废物风险管理,落实危险废物产废单位主体责任,完善涉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全面提高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和危险废物应急贮存库。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