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十三五”期间湖北省拓展有效需求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则。破除制约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产业升级协调共进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第一节 拓展有效需求
破除制约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产业升级协调共进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促进消费升级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激活消费潜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稳步扩大居民消费。稳步促进住房和汽车消费,支持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模式发展,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维护良好信誉,全面提高消费品和生活服务质量。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维护,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网络,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打造面向全国的消费市场。
二、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供给结构调整,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扩大适应新消费增长和传统消费升级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加强有利于推进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和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国家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引导金融机构为重大工程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引领结构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专栏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移动互联及智能终端等领域。到2020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高端装备与材料:加快发展激光、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装备产业,着力提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竞争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推动非金属功能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北斗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生物技术:巩固化学合成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现代中药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医药商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潜力领域,布局生物技术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服务业等前沿领域,到2020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
绿色低碳: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其系统技术,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到2020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支持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和专用汽车产值达到1000亿元。
数字创意:加快发展数字传媒产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支持设计创意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等融合发展。
一、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细分领域,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和专用汽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力争在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空天海洋、核技术等领域,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创新型经济新业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加强产业链协作配套,建设全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和存储芯片生产基地,打造千亿元北斗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集群。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集聚创业创新要素资源,努力将武汉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支持襄阳、宜昌等发挥特色优势,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强化产业协同,加强区域合作,培育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集群,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三、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清理和完善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管理规制,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更好发挥创投引导基金作用,发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若干子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投保贷联动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