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参考《2017-2022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十二五”是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时期,也是西宁市民政事业发展最好的、进展最快的时期,更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各项惠民政策惠及群众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市民政事业总投入达43.97亿元,是“十一五”的2.97倍;民政项目总投资金10.14亿元,是“十一五”的2.39倍。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提水平、上台阶,为促进西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动态管理”。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低保规范化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取消农村低保指标运行模式,开展了城乡低保标准“同城同标”试点。民政常年救助保障对象达到14.6万人,年均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4.19 亿元。城乡低保标准从“十一五”末的213元/月、1145元/年分别提高到373元/月和2345元/年。2009年至2013年,民政部门牵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投入资金5.45亿元,改造危房3.35万户、10.54万间、183.5万平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有效保障了“三类群体”的生活、医疗、住房等基本权益,社会救助工作趋于公平、公正。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了两级救灾应急指挥系统、三级救灾储备网络、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了市级应急抢险救援队、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和灾害信息员三支队伍建设,设置灾害应急避险场所1127个。建立了“社区减灾”宣传演练和“5.12”防灾减灾日宣传长效机制,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和参与度明显提升,救灾物资储备和供应快捷充足,灾民基本生活救助及时高效,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救助受灾群众59.2万人次,转移安置灾民6070人次,投入救灾资金2315万元,下拨救灾面粉1026万公斤。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二”期间,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社会养老服务多元化、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了2个养老服务示范基地、11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74个农村互助幸福院,新增养老服务床位545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老年人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等制度,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迈进。落实了儿童福利服务政策,建立健全了市、区(县)乡镇和村(社区)四级儿童福利服务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孤儿养老标准,福利机构和社会散居孤儿人均养育标准分别达到1000元/月和600元/月。困境儿童生活补贴达到150元/月实现全覆盖。福利彩票发行稳步增长,五年来,累计发行福利彩票23.73亿元,筹集公益金7.52亿元,福彩“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活动深入推进。
——社区服务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架构逐步建成,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52亿元,建成了108个标准化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8%;社区办公用房率达到100%,平均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立了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提高社区承接政府公共事项的规范化程度,提升了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起信息共享、功能完备、覆盖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城镇社区实现办公服务信息化全覆盖。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村(社区)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和社区建设经费奖补机制,持续提高村(社区)运转经费和干部报酬,村级组织和社区运转经费分别平均增长了67%和55%,社区居委会成员报酬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了一个平台、三级网络、三类服务圈、五支队伍、八个系列服务的“13358”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业全面发展。完成了第九次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和维护。
——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拥军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完善,优质安置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连续五年提高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标准,增幅达15%-20%,累计投入优抚事业经费近5.35亿元,有效保障了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全面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切实落实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六个方面18项改革举措,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及时安排符合条件退役士兵上岗就业,全市安置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军队移交政府的无军籍职工安置任务100%完成。积极开展烈士纪念建筑物维修改造和光荣院建设工程,全力配合烈士公祭活动和烈士褒扬工作。深入开展了双拥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四年来投入经费2.28亿元,有力支持了国防建设,西宁市连续八次被命名全省双拥模范城、连续七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社会组织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和法制健全、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全市现有各类社会组织1054个,其中专业协会422个、民办非企业632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围绕深化改革,2014年出台了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和意见,对慈善类、公益类、社会服务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变“双重管理”为“直接登记”,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新成立了市级社会组织党工委,搭建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平台,实现了培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登记、评估、党建一起抓的工作机制。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十二五”期间,大力夯实专项事务发展基础,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积极推进行政区划体制创新,健全行政区域界线长效管理机制,促进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继续推进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名设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新建了6600平方米的流浪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和3个县级救助站。全市婚姻登记机构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婚姻登记执法合格率达到100%。规范了孤儿收养程序,提高依法收养意识。投资1.5亿元建成新的殡仪馆,建立了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推进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进程。
通过“十二五”的艰辛努力,全市民政工作在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拥军优属等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社会福利、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等方面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在自然灾害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特殊群体保障标准等方面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表1 西宁市“十二五”民政事业主要指标表
表2 西宁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