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加强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
参考《2016-2022年中国生态保护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加强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
一、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巩固和扩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果,以“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三江源地区。基本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重点推进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林草地、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等工程,切实保护和改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大通河等水源地的林草植被,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环青海湖地区。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流域、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裸鲤、鸟类以及其它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有效调控流域、河流水资源利用,巩固和扩大保护治理成果。
河湟地区。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柴达木水源涵养区。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努力保护原生态地表地貌,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好土壤盐壳,适度开发利用林田、草原、水土光热资源,推进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提高区域生态治理和植被覆盖率,维护高原生态良性循环,力争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0%。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持续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国家良好湖泊、湿地保护与建设等专项工程。推进黄河、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划定优先保护区域,开展保护示范项目。
三、强化江河源头水生态保护
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500平方公里,全省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增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功能,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水生态,呵护好“中华水塔”。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保护好3个国家级、26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加强一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0%。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围绕祁连山-黑河、三江源、甘青宁-黄土丘陵等国家级以及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黄河支流流域等省级重点区域,点面结合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构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