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十三五“时期青海省优化全省区域分工布局发展规划。合理优化布局,完善差别化发展政策,提升“四区”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现状调查与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合理优化布局,完善差别化发展政策,提升“四区”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拓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协同共进的发展空间,把“两带一线”打造成重要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丝绸之路开放带、城镇化发展带。
一、实现西宁海东协调一体发展
更好发挥西宁市场体系健全、产业基础扎实、城镇体系完备、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动其在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将其打造成我省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青藏高原宜居和旅游城市。加快海东市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建设成为我省功能优化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产业基地、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兰西城市群的中部崛起。
按照“规划、综合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电信通信、生态环保、金融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八个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形成西宁-海东1小时经济圈、物流圈、旅游圈、生活圈。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同构化、产业结构趋同化。
二、推动海西加快转型发展
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突出抓好盐湖化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就地转型、提质增效和循环化发展,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区域发展新支撑。引导城镇建设与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相融合,加强与新疆、西藏等周边省区的联系,将格尔木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进一步增强德令哈市的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成特色产业基地和高原绿洲城市。加快发展德令哈、诺木洪枸杞产业园,打造枸杞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
三、推进环湖地区特色发展
建成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促进青海湖流域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充分挖掘自然风光、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以青海湖、祁连山等为重点的环湖特色旅游景区,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大农牧业基础投入,发展高水平、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和农业园区,建设环青海湖区域农业区油菜、青稞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根据资源禀赋,在确保区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新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
四、促进青南地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防灾减灾和牧业人口布局,积极发展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生态旅游等生态型非农产业。支持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发展,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高原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打造县域现代农牧业精品园区。
推进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的平安与振兴工程,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组织实施交界地区交通建设、教育发展、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界地区互联互通提速、教育发展提质、社会治理提效,筑牢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实现区域长期稳定发展。
五、引导县域经济多极发展
根据各地区域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牧区服务业发展,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贡献率。围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区。依托省内重大产业基地和央企、省企,借力发展、联动发展,发展专业化配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青南地区县(市)到东部地区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统筹发展关联产业。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生存条件,促进整体均衡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