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个金融领域准入放宽将有哪些变化?

  在4月11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对于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宣布的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等内容,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正抓紧落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大幅度放开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多个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

  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五集系列报道“扩大开放怎么做”,为您详细梳理金融业、投资环境、进口商品、汽车业、产权保护等领域,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今天,首先聚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将带来哪些改变↓↓

  巨变一:对外开放超预期为金融业注入新动力!保险行业等中国本土金融机构迎发展!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中国有底气开放,开放是有好处的。中国银行业通过引进外资,不仅增加了资本,更重要是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理念,这也是中国能够抵御2008年金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现在中国银行业变成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说开放程度最高的金融行业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将有很大的发展。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上半年做什么,下半年做什么,三年之内做什么,实际上力度还是很大的,应该说是比较空前的金融业的一个开放的举措,在保险业在证券业和金融资产行业有机会,特别是资产管理类涉及养老的。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云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外国金融机构,银行也好,保险公司也好,证券公司也好,中国的很多机构可以出去,各自按照各自市场的这种监管规则去运行,那对于各个国家人民是有好处的,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监管的方式,来防止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爆发。我们说金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金融机构就是处置风险的,开放当然有风险,但是这个恰恰说是要加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防范风险。

  巨变二:投资选择更多!沪伦通年底开通,中国投资者可买卖英国股票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经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目前沪伦通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将争取于2018年内开通“沪伦通”。

 

  路透社财经评论员王子昕:英国方面最为关注的是沪伦通,市场上一些投资人士都盼着这项中英间的金融合作可以在2018年通车,模式和沪港通也将会完全不同。据悉,中英双方都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的上市公司来参与,并且也允许中国投资者在中国交易时段来买卖英国的股票。

 

  花旗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林钰华:中国银行及金融业的持续开放,在银行业、资本市场、债券、期货、资管、保险等领域,对外资机构而言都非常有吸引力。我认为外资机构仍然有许多机会参与本地市场,引入新的理念和新的产品。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从机会来说,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也需要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服务,所以要对等开放,只有开放市场,外国机构准入,你的机构才能在对方设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放是双向的,也是必要的。

  巨变三:与“狼”共舞!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将会提高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一般说来,本土银行在零售业务中间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各个国家的零售业务中都是竞争优势比较薄弱的,因为它有广大客户和信任度,所以,竞争最重要是公司业务,但目前这方面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产品设计在风险管理等等。但是从过去中国开放的历史来看,只有开放引入竞争,你才能改善管理,才能提高竞争力。用个不太好听的比喻说,与“狼”共舞,但是只有与“狼”共舞你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自己变得更强大。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金融开放,既关乎中国国家利益,也关乎海外全球化。中国刚进入WTO时,中国人还有很多担心,但是突然发现,加入WTO,加入全球化的过程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行业过去没有竞争力,变得有竞争力了。拿中国外汇储备来说,它是从2004年开始跳起来涨,这是加入WTO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是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捍卫全球化就是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另外一方面,如果要捍卫全球化,还需要更高程度更高层次开放,开放的意义就是捍卫全球化,当然也是捍卫中国国家利益。

  巨变四:中国金融业开放,将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更多福利!

  △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栏目视频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对外开放对中国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中国出国人口一亿多人,拿银行卡刷遍天下,还能支付宝、微信支付,所以说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对中国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同时,外国机构进来,对中国的服务业的改善也有帮助,这次保险基金公司允许在中国设立,如果中国保险质量提高,那就不用跑到香港买保险,在大陆就能买到。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其实中国的金融开放既不取决于外国的压力,也不取决于中国金融机构的感受,而是取决于老百姓的获得感。金融开放能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Q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财富管理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加快财富管理转型

我国及部分省市财富管理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加快财富管理转型

为促进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专业能力本领,加强信托公司投研能力和财富管理能力建设,增强信息科技支撑保障作用。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焚烧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大型垃圾焚烧炉等优势装备国际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垃圾焚烧行业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大型垃圾焚烧炉等优势装备国际标准研制

为促进垃圾焚烧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参与脱硫脱硝除尘、市政污水处理、大型垃圾焚烧炉等优势装备国际标准研制。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信用评级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信用评级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

为推动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国际征信交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征信机构。推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

2025年04月02日
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知识产权服务指对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活动。

2025年04月01日
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附我国及各省份商业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附我国及各省份商业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促进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探索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有效衔接。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法律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法律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

近些年来,为促进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海外纠纷应对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财产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

我国及部分省市财产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Property Insurance)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财产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以财产或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文旅行业相关政策:持续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文旅行业相关政策:持续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智慧文旅行业的发展,比如2025年1月北京市发布的《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提出促进文旅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市级旅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央地旅游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全市假日旅游工作机制,高质量建设北京智慧文旅平台。

2025年03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