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行业主要受到生态环境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职能如下:
(1) 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是我国国务院组成部门,对我国水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主要职责包括: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并组织实施相关政策、规划、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及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监督生态环境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的实施;组织编制生态环境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监督落实国家减排目标,拟定国家重点流域、重点海域、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组织实施水环境容量的测算工作,开展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工作;建立和组织实施跨省界水体断面水质考核制度;负责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和海岸工程、陆源污染、拆船等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水污染排污许可、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具体工作;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负责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及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2) 水利部
水利部是我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据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与决策部署履行相关职责,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水资源评价相关工作、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工作、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指导工作、水资源保护规划、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及水量分配工作、水功能区划工作;组织并指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的建设及实施工作;指导城市水务相关工作、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工作、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工作、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负责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相关工作。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我国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我国建设方面的行政管理事务,主要职责包括:编制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及规章制度;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园林、市容环境治理、城建监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等工作、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承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的相关工作。
(4)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对我国总体经济进行总量平衡及指导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主要职责包括: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的综合分析工作;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节能减排综合协调, 拟订推动实施年度工作安排,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和监督检查工作,制定资源节约年度计划;负责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的组织编制与协调实施工作;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研究提出环境保护政策建议;组织拟订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政策及相关标准;履行《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规定的有关职责;负责委内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提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领域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领域的中央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以及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有关领域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国家财政性补助投资安排建议;审核相关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组织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5)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务院直属部门,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拟定并实施行业规划、技术规范及标准、产业标准及政策,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参与拟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 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核心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6)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负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行业相关方利益及合法权益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内企业诉求,具体职责包括:通过开展行业内企业信用、能力等级评价等方式,促进行业内公司诚信经营,构建行业良好的信用环境;参与编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发展规划等;经政府有关部门授权,组织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和行业统计,负责收集、分析和发布行业信息,为政府决策及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及编制工作,制定和发布团体标准;组织开展国内外行业交流与合作;开展环保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及咨询服务,举办行业培训、展览、展示及会议等活动;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出版发行行业刊物和资料,向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市场、投融资等信息服务。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 主要法律法规
序号 |
法律、法规名称 |
时间 |
出台的政府部门 |
主要内容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2012 年修订 |
全国人大 |
为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2014 年修订 |
全国人大 |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
2016 年 修订 |
全国人大 |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2017 年 修订 |
全国人大 |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
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2018 年修订 |
全国人大 |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2) 主要行业政策
序号 |
政策名称 |
发文时间 |
发文单位 |
主要内容 |
1 |
《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 |
2014.12 |
国务院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
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不断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 |
2 |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 |
2015.04 |
国务院 |
到 2020 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 转。到 2030 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
3 |
《“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2016.11 |
国务院 |
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设备产业发展,
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设备能力提 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设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 2020 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 2 万亿元 |
4 |
《“十三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2016.11 |
国务院 |
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清污混流污水管网改造,优先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消除河水倒灌、地下水渗入等现象。到 2020 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95%和 85%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升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水平,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 90%,京津冀区域达到 95%;因地制宜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有条件的应配套建设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加强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 2017 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 排放标准。到 2020 年,实现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0%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 30%以上 |
5 |
《“十三五”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 划》 |
2016.12 |
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 |
加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总磷达标排放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着力突破藻毒素处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去除等水安全保障技术。开展地下水污染溯源技术、修复材料及技术研究,开展工业废水生物毒性、急性毒性等前瞻性技术研
究,开发新型高效水处理材料及高效水处理生物菌剂。加快反渗透膜、纳滤膜的推广, 提高膜生物反应器性能、降低成本。开展高效低耗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研发和示范,示范推广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
6 |
《“十三五”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
2017.01 |
发改委、住建部 |
到 2020 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5%,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县城不低于 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 70%,其中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 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到 2020 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 10%以内。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 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其他城市达到 75%;县城力争达到 60%;重点镇提高5 个百分点,初步实现建制镇污泥统筹集中处理处置 |
7 |
《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 |
2017.08 |
生态环境部 |
以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机结合的污染治理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不断提升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
8 |
《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17.10 |
工信部 |
到 2020 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设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术设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环保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 亿元。针对水污染防治设备,重点推广低成本高标准、低能耗高效率污水处理设备,深度脱氮除磷与安全高效消毒技术设备,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提标改造 |
9 |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 2020 年)》 |
2017.10 |
生态环境部、发改委、水利部 |
到 2020 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水质优良水体有所增加,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到良好,其他流域总体水质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改善 |
10 |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
2019.01 |
水利部、财政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 |
通过强化节水、实行禁采限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水和外调水置换地下水开采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地下水利用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地下水利用与保护长效机制得到健全 |
11 |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
2019.04 |
发改委、水利部 |
到 2035 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 亿 m3 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
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建企业和园区要在规划布局时,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到 2022 年, 创建 100 家节水标杆企业、50 家节水标杆园区。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重点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励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到 2020 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 市标准。重点支持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 |
12 |
《京津冀工业节水行动计划》 |
2019.09 |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 |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立足京津冀水资源条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需要,优化工业用水结构,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工业用水管理,完善标准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努力形成集约高效、循环多元、智慧清洁的工业用水方式,加快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1年中国水处理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