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 |
|
要点 |
主要内容 |
(一)学制和课时 |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安排课程,由学校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自主确定。 |
(二)课程类别 |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
(三)开设科目与学分 |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
(四)毕业学分要求 |
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必须获得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获得更多学分。 |
课程安排 |
|
要点 |
主要内容 |
(一)科目安排 |
1.必修课程全省统一安排,学校按要求开设。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每周1课时;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音乐、美术,必修内容各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应开齐必修学分要求的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学校可按要求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其中,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选考(或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
3.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安排。要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
4.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学生至少应完成以跨学科研究为主的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
(二)学分、学时安排 |
学生课程修习通过学分和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修习过程和成绩。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生通过18课时的科目内容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可获得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全省统一组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学科,必修内容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全省统一要求。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科目学分要求,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科目教学,满足学生毕业学分要求。 |
课程实施与评价 |
|
要点 |
主要内容 |
(一)合理制订课程规划 |
学校应依据课程设置要求和本方案,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合理有序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秩序稳定。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依据课程开发实施的程序性要求,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结构合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
(二)规范学校课程管理 |
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教学,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和周课时总量。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目数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不得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前确定选考科目。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引导改进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统筹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资源和条件,为走班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满足学生选课选考和多样性学习方式需求。 |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支撑作用,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推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
(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学分认定的指导和管理,扎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学校应制定学分认定管理制度与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学校要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利用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应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相关文件为依据。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为健全新时代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等系列文件精神,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
要点 |
主要内容 |
重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 |
依托高校建立河南省基础教育研修院,推动教师培训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全省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重点负责省级名校长、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常态化、示范性培训。市县两级因地制宜建立相应教师发展中心,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市级可依托市级基础教育教研室,统筹市域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市级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常态化培训;开展市域教师培训的研究、规划和管理工作;指导县(区)教师培训工作。县级可依托现有教师培训机构,统筹县域教研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研训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县域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和县级名师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开展县域教师培训的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高质量开展校本研修。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硬件建设,确保具备承担教师培训的必备条件。全面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建立乡镇教研共同体,引领带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
完善教师发展学科体系 |
支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其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积极开展教师发展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打造中部地区教师发展学术高地,为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培育高端人才。鼓励高校将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教师发展与管理学位点倾斜。大力支持高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培育15个省级教师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计划,推动教师教育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深化师范院校评价改革,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教师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持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定期举办高层次教师发展学术会议,办好《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专刊,培育教师发展学科文化。 |
健全教师培训内容体系 |
坚持教师培训内容政治性与学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等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依托省内高校,统筹红色教育资源,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和涵养基地,开展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引领广大教师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落实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课程,重点提升教师学科育德、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将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生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办学、职业生涯规划、少先队工作、预防校园欺凌、信息技术等有关内容纳入教师校(园)长培训。建立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培训项目库。研制教师短期出国进修计划管理办法。 |
建立教师智能研修体系 |
建立河南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省级负责汇集国家和省内外优质课、研发一批教师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立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库,推动教师自主选学研修,并根据教师学习大数据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市县负责按学段学科组建若干组由教研员、一线名师、学科技术带头人组建的专家指导团队,与一线教师、一线学校建立“一对一”线上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师自主发展、学校校本研修、跨区域教研,确保每位教师常态研修问题及时反馈,推动教师发展的交互性、伴随性、智能化和个性化。建立名师名校网络工作室(坊),实施“师带徒、校带校”项目,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实现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一线名师培育一线教师模式制度化。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测量、评估和项目设计机制,实现个性问题线上即时解决、共性问题线下整体解决,形成线下线上融合的混合动态延伸培训模式。教师线上研修、专家线上指导等按规定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
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体系 |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教师培训规划制度,明确各级教师培训项目定位,避免教师培训“政出多门”。完善五级教师培训机制,省级负责完成全省4%、市级负责完成市域7%、县级负责完成县域20%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的高端培育任务。县级负责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办法,实行教师培训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一批由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共同组成的教师培训基地。实施教师培训师培育工程,打造一支由教研员、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构成的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专家队伍。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专任教师职称晋升纳入中小学专任教师系列,实行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发展评价,以实际教学成效为根本,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训前、训中和训后对比评价机制。制定教师培训项目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完善专家过程视导评价、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培训成果质量评价、相关利益群体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式,实施教师培训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年度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度。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