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中国硝基铅笔漆行业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标准

        导读:2014年中国硝基铅笔漆行业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由硝化棉加适量其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制成的硝基铅笔漆。主要用于木质铅笔笔杆表面的保护与装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硝基铅笔漆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由硝化棉加适量其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制成的硝基铅笔漆。主要用于木质铅笔笔杆表面的保护与装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25-2007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 1728-1979(198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GB/T 1735-2009色漆和清漆耐热性的测定
        GB/T 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 6753.4-1998色漆和清漆用流出杯测定流出时间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8771-2007铅笔涂层中可溶性元素最大限量
        GB/T 9271-2008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
        GB/T 927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9750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 13452.2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GB/T 13491涂料产品包装通则
3产品分类
        硝基铅笔漆分为硝基铅笔底漆与硝基铅笔面漆两大类,其中硝基铅笔面漆分为清漆和色漆。
4要求
        4. 1产品应符合GB 8771-2007《铅笔涂层中可溶性元素最大限量》的安全要求。
        4. 2产品性能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5试验方法
5. 1取样
        除另有商定,产品按GB/T 3186的规定取样。取样量根据检验需要确定。
5. 2试验环境
        试板的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应符合GB/T 9278的规定。
5. 3试验样板的制备
5. 3. 1底材及底材处理
        干燥时间项目用马口铁板,涂膜外观、划格试验、耐热性项目用浅色贴面胶合板。除另有商定外,马口铁板应符合GB/T 9271-2008的要求,并按GB/T 9271-2008中4.. 3的规定进行处理。浅色贴面胶合板(符合GB/T 15104-2006技术要求),使用前在5. 2环境条件下放置7d以上。商定的底材材质类型和底材处理方法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5.3.2制板要求
        除另有商定外,采用喷涂法制板,试板材质、喷涂量等可参考表2。厚度的测试按GB/T 13452. 2的规定进行。如需配套时,由涂料供应商提供需配套的品种及制备方法。



5.4操作方法
5.4.1流出时间
        按GB/T 6753.4-1998中的规定,用X-1硝基漆稀释剂与试样以1: 1(质量比)稀释后测试。建议稀释剂配比:醋酸丁醋,丁醇,甲苯=3:2:5。
5. 4. 2不挥发物含量
        按GB/T 1725-2007的规定进行。烘烤温度为((80士2)℃,烘烤时间为1h,称样量((1士0. 1) g。
5.4.3干燥时间
        按GB/T 1728-1979中表干乙法,实干甲法的规定进行。
5. 4. 4涂膜外观
        样板在散射日光下目视观察,如果涂膜均匀,无流挂、发花、针孔、开裂和剥落等涂膜病态,则评为“正常”。
5. 4. 5划格试验按GB/T 9286-1998的规定进行,划格间距为2mm.
5. 4. 6耐热性
按GB/T 1735-2009的规定进行。
6检验规则
6. 1检验分类
        6. 1 .1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6. 1 .2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流出时间、不挥发物含量、干燥时间、涂膜外观。
        6. 1. 3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所列的全部技术要求。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划格试验、耐热性每年至少检验一次。
6.2检验结果的判定
        6. 2. 1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 8170中修约值比较法进行。
        6. 2. 2所有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均达到本标准要求时,该试验样品为符合本标准要求。
7标志、包装和贮存
7.1标志
        按GB/T 9750的规定进行。
7. 2包装
        按GB/T 13491中一级包装要求的规定进行。
7. 3贮存
        产品贮存时应保证通风、干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并应隔绝火源,远离热源。产品应根据类型定出贮存期,并在包装标志上明示。


        参考:《
中国硝基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报告由中国报告网硝基铅笔漆行业分析专家领衔撰写,主要分析了硝基铅笔漆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同时对硝基铅笔漆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趋势预测和专业的硝基铅笔漆行业数据分析,帮助客户评估硝基铅笔漆行业投资价值。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为促进煤化工低碳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纸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纸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些年来,为促进特种纸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2025年03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涂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绿色建材采购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涂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绿色建材采购管理

涂料涂饰于物体表面能与基体材料很好粘结并形成完整而坚韧保护膜的物料,称为建筑涂料。

2025年03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橡胶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橡胶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

为推动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增强建筑抗震能力为目标,研究制修订工程抗震、减震、隔震相关产品标准,完善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金属滑轨隔震支座、建筑钢结构球型支座产品标准。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为促进塑料制品绿色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督促指导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网络零售企业等按要求做好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源头采购、使用、报告工作,推动减量、替代、循环、回收。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橡胶行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县域再生资源集聚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橡胶行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县域再生资源集聚

为加强再生橡胶的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管道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管道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塑料管道行业的发展,比如2024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建成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炉渣利用、10万吨PET再生塑料等项目,推进退役风电及光伏组件循环利用和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及各省份草甘膦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药减施增效

我国及各省份草甘膦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药减施增效

草甘膦,化学名称为N-(磷酸甲基)甘氨酸,化学式为C3H8NO5P,一种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具体为膦酸酯。

2025年01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