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2016年我国涂料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导读: 2012-2016年我国涂料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 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涂料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的涂料制造(C2641)行业。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建筑涂料产业竞争现状调研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 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涂料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的涂料制造(C2641)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涂料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制造业下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

       1、行业主管部门 

       涂料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涂料行业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新建及技改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涂料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定,以及对涂料行业内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此外,国家环境保护部通过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涂料行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污染物排放进行规范,负责对涂料企业的环境监测、统计及信息采集、发布等环保相关工作,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方、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重大环境问题。 

       同时,我国涂料行业还通过自律机构对行业内企业进行自律规范与管理,涂料行业主要的行业自律机构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2、行业监管体制 

       1)安全生产 

       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属危险化学品范围,根据 2004 1 13 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根据 2011 2 16 日国务院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 2011 12 1 日起施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 

       此外,国家积极制定相关安全生产行业标准。2011 7 12 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39 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目录》,其中与涂料涂装行业相关的标准包括《涂装工程安全评价导则》、《涂装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涂装职业健康安全通用要求》、《涂装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和《建筑涂装安全通则》,自 2011 12 1 日起实施。 

       2)清洁生产 

       2012 2 29 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在法律层面倡导和推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国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提供了法律基础。 

       2007 4 23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发布了七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涂料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涂料制造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价制定了标准。 

       3)产品认证管理 

       我国长期以来对包括涂料在内的铁路产品实行行政审批及认证制度。但近年铁道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铁路产品的行政审批及认证进行了调整。根据铁道部 2011 12 19 日下发的《关于规范铁路专用设备产品准入管理的若干规定》(铁政法[2011]202 号)及 2012 5 11 日颁布的新版《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自 2012 7 1 日起施行),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再实行行政审批;对未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有关铁路产品仍实行产品认证管理制度。 

       根据铁道部 2012 6 28 日发布的《铁路产品认证采信目录(第一批)》,铁路用防水材料(包括喷涂聚脲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等)与铁路钢桥用涂料(包括底漆、中间漆、面漆)均属需进行铁路产品认证的范围。2014 8 2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目前对铁路产品进行第三方认证的主要机构为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英文名称为 China Railway Test & Certification Centre,缩写为 CRCC)。 

       4)行业标准 

       公司生产的防腐涂料产品在应用于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等机械设备领域时,需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公司防腐涂料产品生产及涂装需执行的主要行业标准和技术条件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造纸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制浆造纸“哑”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造纸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制浆造纸“哑”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为促进造纸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开展制浆造纸“哑”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能源及排放监测系统数字化改造,仓储立体库等数字化改造。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包装等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色包装行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包装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包装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2月生态环境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规范危险废物包装,强化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收集处理。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商业航天行业相关政策:加大商业航天支持力度

我国及部分省市商业航天行业相关政策:加大商业航天支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中国证监会等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橡胶行业相关政策: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橡胶行业相关政策: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

为了进一步推动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2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等发布《天然橡胶通知/政策》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加强特种胶园建设,推动老旧胶园更新和灾毁胶园恢复重建。

2025年06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工厂行业相关政策: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工厂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工厂行业相关政策: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工厂

为了扩大智能工厂行业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商务部等发布《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参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制造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数字园区、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智能工厂。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气治理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废气监测管控

我国及部分省市废气治理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对废气监测管控

为了进一步推动废气治理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改建、扩建项目还应梳理现有工程新污染物排放情况,鼓励采用靶向及非靶向检测技术对废水、废气及废渣中的新污染物进行筛查。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混合农药制剂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农药科学施用增效

我国及部分省市混合农药制剂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农药科学施用增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混合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用于药用作物的农药登记,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

2025年06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钾肥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肥料登记行政审批改革

我国及部分省市钾肥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肥料登记行政审批改革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钾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钾肥行业稳定发展,比如福建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5年06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