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建材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大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和高新产业比重,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滚动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支持有前景的重点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困难企业转型升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
盐湖化工。加快推进钾、镁、锂、钠、氯循环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适度扩大钾碱等系列钾盐产能规模,积极发展精细化产品。继续推进东碱西移,巩固提升国家重要纯碱基地。加快金属镁一体化一期达产达标,积极推进二期项目,发展镁系列产品,加快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延伸发展硼、锂资源下游高端产品和无机功能材料。
有色冶金。建成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及下游加工产业集群和西部精品特钢生产基地。以降低企业能耗、物耗及排放指标为重点,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继续提高铝就地加工比例和精深加工能力。提升铁、铜、铅、锌、镍、钴、钛、钼、黄金等采选冶炼技术工艺水平,重点推进副产品回收利用,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支持提高先进钢铁材料生产水平,鼓励发展高端装备、军工、核电用特种钢材、高强度建筑钢材和特种铁合金,提升高精度特钢产品档次和比重。积极开展铁合金行业余热回收利用和自动化系统技术改造。
能源化工。持续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形成千万吨级油气田,改造提升炼油和油气化工,推进发展新型煤化工。积极实施格尔木炼油厂扩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油气化工产业与盐湖化工、煤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
特色轻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树立青海制造品牌良好形象,构建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轻工产业体系。依托三江之源自然品牌,借助千年冰川、万年雪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打造一批大企业、好品牌。加快藏毯一体化发展,建成集藏毯研发、加工、展销、原辅材料交易和售后清洗、修补为一体的国际性藏毯之都。促进服装服饰产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服饰业和民族特需品产业。扶持清真食品产业,推动农畜产品下游精选、精装、精细化加工,保护发展地方品牌产品。依托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四大生态品牌,将黑枸杞、牛羊肉、牦牛奶等原生态生物资源打造成高档品牌消费品。提升发展昆仑玉、唐卡、藏式饰品等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业集群。
建材产业。支持发展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及构件产品。鼓励企业发展钢化玻璃、中空玻璃、泡沫玻璃及幕墙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锂铝硅玻璃、硼硅玻璃、太阳能光伏光热玻璃等特种高端玻璃。拓展硅灰石卫浴系列产品市场。发展PVC系列铝塑型材及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石膏后加工产品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提升氢氧化镁、电熔镁砂等高端耐火阻燃产品档次,形成百万吨级产业规模。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抢占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着力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能源制造业。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光伏光热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列产品、风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产品。深入推进锂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开采利用,以储能电池为重点,扩大正负极、特种隔膜、电解液等产品产能,争取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单体电池、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及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并开展规模化生产应用。
新材料产业。以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铝基、镁基、钛基和锂合金等新型轻金属合金材料,镍基下游高端合金及功能材料;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主的新型化工材料;壮大发展LED光电材料、铜铝箔电子基材,电子级碳化硅、单晶及外延片等电子材料以及高纯氧化铝、蓝宝石、超级碳材料等人工晶体材料;跟进发展石墨烯等新材料。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优势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光纤等电子信息材料产品,逐步发展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数据采集设备,发展高性能低功耗存储设备。依托信息产业园,集聚一批大数据智能终端设备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实现终端产品制造与大数据应用服务互动发展。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国产工控软件系统与设备,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提取技术,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方向,构建特色生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强中藏医药传承和研究,扩大中藏药材GAP种植规模,运用创新技术,开发一批中藏药新产品、新剂型,推动民族药产业化。积极发展冬虫夏草、枸杞、沙棘、党参以及动物血液、脏器等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实现生物产业的规模化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研发,巩固发展高速铁路专用机床、多轴联动系列加工中心等复合智能化、高速精密化高端产品及高精度零部件产品。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乘用汽车制造业。加快专用汽车、环卫设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升级换代进程。支持发展石油机械、压力容器、非标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及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培育发展应急设备制造产业。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维修、保养、运行服务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中高端迈进。
三、大力拓展工业新业态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融合为突破口,激发社会创新、促进大众创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产品与装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服务的节能产业链。加大对高效节能燃烧、余热余压利用、节电、节水和粉尘治理等技术的推广和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电器和机械设备拆解回收产业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升级改造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建设西宁“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针对工业园区及企业循环化改造,布局发展工业固废、污水、危险废物等协同无害化处置产业。鼓励采矿业应用新技术开展精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研发牛羊粪便无害化环保处理技术装备,壮大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生活垃圾处理成套化设备等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制造产业。
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初步形成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云”工程应用、产业链培育,引进大型数据服务企业和国内电子百强企业落户我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研发、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和制造产业组织新模式,不断催生新型服务业态。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替代工程等物联网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四、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
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明确定位,形成以三大园区为主体,县域经济为补充,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西宁创新要素集聚和海东区位优势,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宁、海东两大园区布局,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环境准入门槛,严禁新上高载能高污染项目。充分发挥柴达木地区资源能源和土地优势,抓好化工、有色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和多元化能源产业。鼓励海西、海南、海东及其它有条件地区利用荒漠、荒滩、荒地、荒坡、荒山有序发展光伏光热风力发电、高原生物等新兴产业。支持各地以市场为纽带,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促进园区间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危化企业安全管理和生态敏感性需要,加快城市危化企业搬迁改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