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0年中国氯碱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监管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监管体制:国家发改委制定指导性产业政策;生态环境部负责化工行业的环境监控职能,主要负责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检测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控化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贯彻国家发展氯碱工业的政策,通过信息咨询、技术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及时反映会员企业的正当要求,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行业主要政策法规列示如下:

序号

实施日期

名称

颁发部门

主要内容

1

2019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国家发改委

将“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和“新建纯碱(井下循环制碱、天然碱除外)、烧碱(废盐综合利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除外)”明确列为限制类。

2

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作为纳税人,将“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四类污染物排放行为列为征税对象。

3

2016

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

国务院

坚持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氯碱技术和装备的出口,全面提升节能减排能力,实现行业技术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并使布局趋于合理;加强环保设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汞使用和排放达到国际公约履约要求。

4

2016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

电石乙炔法中产生的含汞废物和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碱属于危险废物。

5

2016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国家发改委

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全面实施,石化和化工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要进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

6

2016

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努力化解过剩产能,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高风险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环保搬迁改造。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

7

2016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

明确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基本建立法律体系完备、技术体系科学、管理体系高效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

8

2016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信部

严格控制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对氯碱行业,要全面淘汰高汞触媒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适度开展乙炔二氯乙烷合成氯乙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研发无汞触媒,减少汞污染物排放。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应用,降低行业能耗。鼓励发展高端精细氯产品,提高耗氯产品的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

9

2016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其中约定了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到2020年单位产品汞使用量要比2010年下降50%等条件。

10

2016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标准增加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调整了水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并收紧了相关控制要求,取消了按污水去向分级管理的规定。实施新标准后,预计废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汞和氯乙烯排放量与执行现行标准相比,分别削减77%67%67%87%;废气颗粒物、氯乙烯、非甲烷总烃排放量与执行现行标准相比,分别削减51%72%58%

11

2015

电石生产企业公告管理办法

工信部

申请公告的电石生产企业,必须满足相应条件,而且电石生产企业必须整体(按法人资格)申请公告,部分生产装置不得申请公告。

12

2015

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

办法规定直接向大气排放VOCs的试点行业企业应当缴纳VOCs排污费。每一排放口排放的VOCs均征收VOCs排污费。VOCs排污费按VOCs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计征。VOCs污染当量数=VOCs排放量(千克)/VOCs污染当量值(千克)VOCs污染当量值暂定为0.95千克。

13

2015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

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目录,PVC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但烧碱属于危险化学品。

图表来源:观研天下整理(SYL)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氯碱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为促进煤化工低碳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纸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及部分省市特种纸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些年来,为促进特种纸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2025年03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涂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绿色建材采购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建筑涂料行业相关政策:加强绿色建材采购管理

涂料涂饰于物体表面能与基体材料很好粘结并形成完整而坚韧保护膜的物料,称为建筑涂料。

2025年03月0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橡胶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橡胶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

为推动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增强建筑抗震能力为目标,研究制修订工程抗震、减震、隔震相关产品标准,完善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金属滑轨隔震支座、建筑钢结构球型支座产品标准。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为促进塑料制品绿色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督促指导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网络零售企业等按要求做好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源头采购、使用、报告工作,推动减量、替代、循环、回收。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橡胶行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县域再生资源集聚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橡胶行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县域再生资源集聚

为加强再生橡胶的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管道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塑料管道行业相关政策:加强塑料产品绿色设计标准研制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塑料管道行业的发展,比如2024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建成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炉渣利用、10万吨PET再生塑料等项目,推进退役风电及光伏组件循环利用和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及各省份草甘膦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药减施增效

我国及各省份草甘膦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农药减施增效

草甘膦,化学名称为N-(磷酸甲基)甘氨酸,化学式为C3H8NO5P,一种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具体为膦酸酯。

2025年01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