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信部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并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16-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并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现实选择。5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背景情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制造业大国竞争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有利于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新旧生产体系的转换。
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但仍存在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增强、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编制了《指导意见》。
总体考虑
《指导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现实选择。《指导意见》的总体定位是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供给,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具体来讲:
一是体现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当前,我国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融合尤其是电子商务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等方面,互联网的应用步伐亟待加快,迫切需要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势,构建新的生产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指导意见》在梳理当前制约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三是突出融合重点。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制造业是“双创”的主战场,大型制造企业是“双创”的主力军。《指导意见》把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作为发展重点,主要考虑是通过积极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汇聚整合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双创”力量和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等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四是强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通过深入研判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指导意见》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提升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三个能力,即提升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支撑能力。尤其强调要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一硬)、核心工业软硬件(一软)、工业互联网(一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等四类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3.0“补课”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发展的客观要求。
主要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了7大任务和7项措施:
7大任务:一是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动产学研“双创”资源深度整合和开放共享。二是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完善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三是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四是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五是增强融合发展基础支撑,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六是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七是提升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安全保障试点示范,建设安全保障中心。
7项措施:《指导意见》从体制机制、国企改革、财政支持、税收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对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跨界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增强、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等问题。
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展
互联网应用呈现从消费领域向制造业领域扩散的态势,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一是互联网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个环节,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电子、航空、机械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全球多地协同研发体系,家电、服装等行业企业打造客户从设计、研发到配送全过程深度参与的研发体系。
二是互联网加速向制造业领域渗透融合,涌现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服装、家具等行业正在兴起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在线监控诊断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开始普及。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13万亿元,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形成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百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达到20个以上、50个以上。传统B2C、C2C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转变,电子商务从交易平台向生产平台转变。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新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构建。线上线下紧密互动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创业创新载体快速发展,聚集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线上“双创”平台初具规模。中航联创平台“爱创客”已集聚3.5万创客用户、1000多位资深专家、8000多项制造技术和10000多项设计技术。
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
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求迫切,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双创”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双创”平台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清。
二是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仅有14%的企业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融合发展面临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机构僵化、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核心技术薄弱。关键器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安全模式和安全规则缺失,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
五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双创”平台、服务型制造等新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需要在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制造业与互联网
融合发展面临的趋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持续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是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支持“双创”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
二是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流程正在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构建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新型能力。
三是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协同创新、迭代创新、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四是“云”、“网”、“端”正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不断激发对工业云的迫切需求,工业网络宽带化、IP化、无线化稳步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成为新型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
五是定制化、服务化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趋势。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精准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六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制造过程中人、机器、产品等要素的泛在连接,形成制造、器件、网络、软件、芯片、解决方案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攻关、标准合作、能力适配、规则共制利益共同体,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工业4.0平台(Industrie 4.0 Platform)作为产业生态发起者、推动者、构建者的地位将不断巩固和加强,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孕育和形成过程中。
《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未来一段时期,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转型新动能。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互联网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产品快速迭代、模式深刻变革、用户深度参与,制造业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涌现,助推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催生制造新模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可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庞大以及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产业规模领先、人才资本聚集的双优势,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催生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
三是坚持分业施策,培育竞争新优势。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工业2.0阶段需补课,有些处于工业3.0阶段待普及,有些处于工业4.0阶段可示范,这在全球工业大国中是非常少见的,这对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提出非常大的挑战,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差异,提出精准政策体系,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四是坚持企业主体,构筑发展新环境。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制造是关键环节、制造业是主战场、制造企业是主力军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政府主要是在营造政策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制定和实施标准等方面加强保障,形成公平有序的融合发展新环境。
《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2018年的近期目标和2025年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在具体目标设置上采用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
到2018年是“打基础”阶段,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相比2015年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来源,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制造新模式,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成为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核心驱动力。
到2025年是“上台阶”阶段,力争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09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全国59个细分行业、55000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指导意见》以上述企业为样本测算出了2018年的具体指标,具体测算依据如下表。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