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客户备付金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违规违法操作的高发领域,《通知》的出台将从根本上杜绝资金挪用或非法占用的可能性,促使行业中个别企业少动歪脑筋,尽快回归到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的定位上来。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1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且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
客户备付金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违规违法操作的高发领域,《通知》的出台将从根本上杜绝资金挪用或非法占用的可能性,促使行业中个别企业少动歪脑筋,尽快回归到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的定位上来。
除了资金安全的角度之外,备付金新规还是监管机构规范行业发展一系列规章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备付金的集中存管使得银行直连失去了土壤,为网联的上线和清算牌照的放开扫清了障碍。同时,备付金的集中存管使得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透明,为反洗钱和反金融诈骗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总之,监管新规的落地,就具体企业而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整改和适应期。从行业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功能已经今非昔比,巨头做大做强的难度加大,同时,行业分化速度也将大大减缓,中小支付企业迎来了更好生存空间。可见,不知不觉间,支付清算行业已经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备付金新规影响几何?
要理解新规的影响,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备付金。2011年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如下:
本办法所称客户备付金,是指客户预存或留存在支付机构的货币资金,以及由支付机构为客户代收或代付的货币资金。
客户备付金包括:(一)收款人或付款人委托支付机构保管的货币资金;(二)收款人委托支付机构收取、且支付机构实际收到但尚未付出的货币资金;(三)付款人委托支付机构支付、但支付机构尚未付出的货币资金;(四)预付卡中未使用的预付价值对应的货币资金。
显然,不仅你在电商购物时未确认收货之前的款项属于备付金范畴,第三方支付账户的余额也是备付金,但你的宝宝理财已经不属于备付金的范畴。尽管如此,客户备付金仍然是一笔巨额资金。
央行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国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4606亿元。2013年末,这一数据尚为1266亿元。
对第三方支付而言,除了可以在唯一的一家备付金存管银行开立存管账户外,还可以在不同的备付金合作银行开立收付账户,并根据需要在存管银行或合作银行开立汇缴账户。
虽然不同账户的跨行收付权限不同,但三类账户的叠加使用,已经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可在大部分跨行清算功能上绕开银联,形成了所谓的银行直连模式。
因此,备付金是银行直连模式的基础,也是其七寸,分散存管可以成就银行直连模式,集中存管也将从根本上破除银行直连模式。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梳理出备付金新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三大影响:
影响一:银行直连模式或走向终结。根据新规要求,备付金将从20%的集中存管逐步过渡至全部集中存管,这一过渡过程也将是第三方支付银行直连模式的过渡。
一旦集中存管全部落地,银行直连模式也将走向终结,为网联的上线和清算牌照的开放等扫清了障碍。如果说之前还有支付巨头对网联上线抱有犹疑的态度,集中存管新规将促使大家更快的去拥抱网联、拥抱变化。
影响二:短期内第三方支付可能面临减收压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明确规定,“支付机构在满足办理日常支付业务需要后,可以以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或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形式存放客户备付金”。这部分利息收入除拿出至少10%的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外,都可计入到支付机构的收入之中。
4600亿的规模,定期和活期存款比例按照4:6计算,利率分别按照1.3%(六个月期定期存款)和0.35%计算,一年的利息收入约30亿元。对微利或微亏经营的行业而言,这不是小数目。此外,银行直连模式本身的终结,从三方模式进入到四方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支付清算的成本。
影响三:第三方支付或失去与银行谈判的最好筹码。先看看网贷平台的银行存管,在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上,本质上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备付金存管并无大的区别。为何对待网贷平台银行积极性如此之低,导致存管本身成为平台合规与否的最大门槛;而反观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为何银行积极性又如此之高,从未抱怨什么风险高、IT投入大等。
无他,第三方支付行业有巨额的备付金,作为与银行合作的谈判筹码,备付金存款能够极大地调动银行分支机构积极性,是双方合作的润滑剂。备付金集中存管之后,第三方支付后续在与非集中存管银行的合作上,或许将面临与网贷平台一样的难题,即事难办。
尽管如此,但对支付行业而言,客户备付金的安全是天。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挪用备用金甚至卷款跑路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备付金集中存管势在必行。对行业而言,重要的是尽快做好准备,拥抱变化。
再迎新规,第三方支付账户已今非昔比
自2011年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快速崛起,在网络支付、线下小额支付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凭借虚拟账户体系的信息沉淀、客户沉淀逐步搭建起含支付、借贷、理财等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架构,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重要性不言而言。
凭借着便捷的支付体验和对各类场景的迅速渗透,第三方支付一度具备了在特定领域与传统支付巨头一较高下的能力,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更是保持了绝对领先优势。
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快速做大,除了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外,几乎可类比银行账户的账户体系是最根本的原因。
从客户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很便捷;从商户的角度,第三方支付成本更低;从竞对的角度,第三方支付敢于补贴,受到的政策约束更少。
然而,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难掩加速分化的现实,头部企业一路高歌猛进,而长尾企业则艰难度日,并衍生出了套码、二清等一系列行业乱象,个别企业甚至还涉及到挪用备付金等严重违规行为被吊销牌照。
适逢因网贷平台跑路引发的互联网金融集中整治,第三方支付也迎来了监管元年,在账户分类、业务功能、支付限额、备付金存管等多方面开始受到监管规范,账户功能已今非昔比。
账户功能是第三方支付的基础,账户功能受限本身将制约行业的想象空间,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备也使得行业的“政策红利”渐渐消退,第三方支付已经今非昔比。
新形势下的新策略
在监管机构加大行业规范整治之前,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处于快速分化进程中,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同时也不乏中小支付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断调整监管红线,行业乱象高发不止。随着一系列监管制度的落地,固然第三方支付本身做大做强的空间受限,但对大多数中小支付企业而言,倒是迎来了喘息的空间和继续生存的机会。
毕竟,草莽时代,更易出现巨头,但更多的中小机构也很容易成为炮灰;而规则一旦明朗,巨头的发展固然受限,但更多的中小机构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
因此,新形势下,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支付平台,都需要积极适应市场规则的变化,在规则的框架之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