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将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参考《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第一节 建设通信信息枢纽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增强区间流量集疏功能和信息集散处理功能,提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应用成本低、信息应用效率高的地区之一。
提高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能力和效率。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加强网络光缆直联建设,提升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电路直连,打通海路、陆路信息交换大通道。
打造通信信息国际口岸。积极推动重庆直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数据通道建设,优化调整国际通信传输架构,提高国际通信网络质量,建成内陆地区国际通信信息网络互联交换的重要平台。
打造数据集散中心。加快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在渝数据处理及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打造高水平数据中心。
建设国内领先的高速宽带网络。加快推进“光网?无线重庆”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光纤宽带接入端口数超过1500万个,实现城市区域100%家庭具备100兆/秒的光纤接入能力,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50兆/秒。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和区县(自治县)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区域光纤到户,完成农村光纤“村村通”。推进“三网融合”,加快4G网络建设,及时跟进5G网络发展应用步伐,推进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建设。
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区域协同应急通信预警机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增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网络系统容灾备份能力。
打造国内信息消费成本洼地。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共享,鼓励和引导电信企业降低网络资费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内容供应商、智能终端制造商等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全面推广“三网融合”,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品种丰富的服务产品。
第二节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
提高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及覆盖率,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基于“互联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互联网跨界融合活跃、业态丰富,建成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经济高地。
着力发展互联网软件及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新兴产业,推动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定制服务和协同制造,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运动器材、3D打印新材料,打造智能制造、软件及应用研发、内容与服务一体的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制造,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监测等精准化作业,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搭建一批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传统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推动汽摩配件、医药及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展网上现货交易,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促进智慧物流发展,推进供应链、物流链创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线上交易”。支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众创、众包、众扶、众筹质量和效率,使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推动力量。鼓励现有各类众创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为中小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场地、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建设一批众包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发和交付。支持开展线上知识产权咨询、交易、融资等服务,支持财务、专利、法务等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相关专业服务。打造“双创”投资机构聚焦地,加快信用体系与应用平台建设。
第三节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化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效率不断提升,构建智能响应、绿色低碳、便民高效的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医疗、就业、交通、市政、环保、文化、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融合,推动公共服务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转变。深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加快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建设,促进全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构建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体系、社会治理公共应用平台。大力提高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和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促进信息化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