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16〕1078号)、《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答好“创新四问”,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实施意见》(苏园工〔2017〕11号),加快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加速实现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抓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等机遇,以培育产业、加强应用、创新融合为主线,布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着重在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顶尖企业和优势项目,大力培育壮大本土企业,着重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产业链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着重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总体目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立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培育2-3家十亿级、1-2家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产业高端集聚。充分发挥园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全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在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重点技术领域,以及基于人工智能软件的智能硬件制造、集成、应用等领域,聚焦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领先企业,聚合政策资源,定制扶持措施,力争在多个细分领域引进1-2家龙头领军企业。充分依托龙头企业扎实的基础数据、人才储备和资本积累,以及在产品应用方面的海量用户基数、强大市场影响力,抢占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制高点。充分发挥园区先进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大在伺服电机、传感器、传动设备、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关键领域企业的培育,加快引进以通用电气、ABB、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智慧工厂、关键零部件企业、软硬件供应商,提升区域智能制造水平(招商局、经发委、科信局负责)。加大对国外优质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与合作并购,在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建立定向的境外产业并购基金,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全球技术并购,实现技术整合、协同创新(经发委、科信局、国资办、CBD招商中心、元禾控股负责)。
  (二)加快研发转化应用。整合产学研资源,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科信局、科教创新区负责)。加大对以微软苏州工程院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机器学习企业、以西门子苏州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工业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等应用研究企业、以博世苏州为代表的工业4.0试点应用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产品和服务在园区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经发委负责)。加快导入国际领先的研发资源,加大本土创业公司培育力度,依托以思必驰等为代表的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处理企业、以华兴致远等为代表的机器视觉企业,形成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科信局、经发委负责)。把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军工央企、科研院所合作,助推园区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经发委、国资办负责)。
  (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通过增设外部接口、协议链接使用等方式,推动国内外各类基础信息资源为园区相关企业所用。整合大数据资源,建立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文献、语言、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通过新建或协议使用等方式,建设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系统、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服务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系统等基础资源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整合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平台、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合作,汇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资源,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测评、数字安全、标准化、知识产权、情报咨询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科信局、科教创新区负责)。
  (四)提升终端智能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水平。支持和鼓励艾默生、丹纳赫、霍尼韦尔、西门子、博世、施耐德、横河电机等一批国际知名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在园区的发展,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或新设智能制造项目,加快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局、经发委负责)。扩大三星半导体智能工厂系统、德尔福电子工厂信息化系统、以及超威半导体集成制造系统改造等项目的示范效应,广泛发动区内制造企业升级智能制造,加快迈向“中国制造2025”(经发委、科信局负责)。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软硬件终端的应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园区,鼓励相关企业在政府、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科信局、经发委、教育局、社会事业局、政法委负责)。
  (五)集聚产业高端人才。举办人工智能主题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产业创新人才、团队来园区创业(科信局、组织部负责)。在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评审中单列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领作用、吸引海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和项目落户,保证园区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领军型人才和项目的集聚优势(科信局(科协)、组织部负责)。鼓励企业离岸创新,将境外技术形成创新成果后在园区实现产业化,将其境外创新成果视同国内创新成果,在研发费用扣除、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企业跨境并购后的设立在境外的研发实体,在项目资金、人才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科信局(科协)、组织部、经发委负责)。
  (六)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会展、论坛,积极争取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多要素汇聚融合(经发委、科信局、科教创新区负责)。鼓励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发展实体经济,完善产业融资环境,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迅速发展壮大(金融管理局、国资办负责)。全面提升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产业研发、情报咨询和人才培养的服务体系,依托相关学会、行业协会,开展应用示范、技术支持和定单式人才培训等(科教创新区、科信局、经发委负责)。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加强人工智能重点技术和应用领域核心专利培育,力争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专利。鼓励企业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增强标准与专利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合作授权机制和专利风险防控机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成果加速转化,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化。紧抓国家加快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机遇,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建设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争取在园区建设在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信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经发委、招商局、科信局、组织部、财政局、国土环保局、国资办、金融管理局、政法委、教育局、社会事业局、规建委、CBD招商中心、科教创新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元禾控股等为成员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牵头推进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应用工作(组织部负责);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定向招商(招商局、科信局、经发委负责);加强人工智能产业跟踪,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体系(科信局、经发委负责);依托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产业联盟, 跟踪国内外行业前沿动态,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信息月报,监测园区相关产业发展态势,编制发布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报告和决策参考(科教创新区、科信局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企业、促进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集聚、优化投融资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基础建设和应用示范(经发委、科信局、招商局、财政局、组织部负责)。
  (三)增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园区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左右,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龙头项目引进、重点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人才引进和培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等(财政局、经发委、科信局、招商局负责)。国资发起设立200-300亿元人民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2017年募集规模不低于50亿元(国资办、财政局、元禾控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
  (四)优化产业布局。将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园区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用地用房需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招商局、经发委、科信局、规建委、国土环保局、国资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公司,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运营和管理、实施人工智能重大公共平台的建设等(国资办、科信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在国际科技园、金光科技园等区域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平台(招商局、经发委、科信局、国资办、胜浦街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区块链行业相关政策:统筹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区块链行业相关政策:统筹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

为加强区块链的应用,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加快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推行远程监管、线上监管方式,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宽带行业相关政策:优化宽带报装服务 加快“宽带边疆”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宽带行业相关政策:优化宽带报装服务 加快“宽带边疆”建设

为加快宽带的建设,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加快“宽带边疆”建设,推进边疆地区行政村、农村学校、边境管理及贸易机构、沿边道路、沿海海域等重点场景宽带网络覆盖。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互联网支付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拓展数字支付场景

我国及部分省市互联网支付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拓展数字支付场景

为推动互联网支付发展,我国发布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设施配备,畅通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渠道,提升入境游客线上线下购买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口岸行业相关政策:支持边境省区推进智慧口岸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口岸行业相关政策:支持边境省区推进智慧口岸建设

为推动口岸智慧化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严格港口岸线使用管理,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坚持公用化、集约化、专业化导向,提升港口资源使用效率和水平。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网络游戏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网络游戏质量

我国及部分省市网络游戏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网络游戏质量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比如陕西省发布的《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创意研发,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符号的文化文物、戏剧、动漫游戏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和数字产品。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安防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市政部署智慧安防等感知终端等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安防行业相关政策:推进市政部署智慧安防等感知终端等

为推动安防智能化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在市政服务领域,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物等网联化和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水务、智能抄表、智慧安防等感知终端和城市级物联网平台。

2024年10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资源共享

我国及部分省市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资源共享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卫星遥感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山东省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组织开展海洋卫星遥感观测、海洋资源资产核算、海域使用后评估等领域标准研制,提升海洋资源管理水平。

2024年10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据交易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数据交易服务安全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据交易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数据交易服务安全标准研制

数据交易是指数据供方和需方之间以数据商品作为交易对象,进行的以货币或货币等价物交换数据商品的行为。

2024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