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财政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积极开展财政大数据创新应用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财政信息化行业为―I6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13 应用软件开发‖;根据中国证监会 2012 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财政信息化行业属于―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财政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前景评估预测》显示,财政信息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工信部,其主要职能为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财政信息化行业自律规范与管理职能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承担。

        2、主要法规及产业政策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财政信息化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发布时间

法律法规及政策

文件内容

202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

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增强财政预算完整性;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增强财政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等七个方面内容。

2020

关于印发《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的通知(财办〔202013号)

要求进一步提高对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认识,参照《规范》要求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试点实施工作。其中,财政部将确定5-6个试点省份于2020年依据《规范》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

2020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V1.0

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描述、接口标准、逻辑库表、系统软件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做出了规定。

2019

《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实施方案》

财政部就财政业务系统建设工作,提出由省级财政统建统管的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20197月财政部召开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现场会暨全国财政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的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用软件系统固化预算管理流程,严格落实预算法。

2019

《关于推进财政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

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需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自201911日起施行。

2019

《财政信息系统集中化推进工作方案》

2017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财会[2017]25号)

2017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财库[2017]138号)

明确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并就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提出准确把握总体思路、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效控制建设和运行成本的具体工作要求。

2016

《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信办[2016]7号)

利用2-3年时间,以统一基础数据规范、统一财政业务数据标准存储、统一应用支撑平台总账结构、统一纵向层级交换机制、统一信息安全体系五大核心要素为重心,持续深化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和整合,着力推进核心系统统建统管和集中部署,积极开展财政大数据创新应用,形成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国系统化的财政信息化发展格局。

2015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财库[2015]121号)

进一步加强支付电子化管理统筹工作;建立健全支付电子化管理安全机制;积极推动支付电子化管理业务创新,加快自助柜面系统推进步伐,推动电子化管理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

2013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13]173号)

为规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而制定,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明确,对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参与各方的职责进行了明确。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数字经济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我国及部分省市数字经济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数字经济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数字经济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数字经济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高精尖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方案(2025年)》。

2025年08月3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云服务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

我国及部分省市云服务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国务院等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加强智能算力互联互通和供需匹配,创新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推动智能算力供给普惠易用、经济高效、绿色安全。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液冷数据中心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液冷数据中心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

为促进液冷数据中心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等发布《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鼓励建设一批高性能云计算平台、区块链、数据中心、5G行业虚拟专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医药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2025年08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算力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算力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算力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5月商务部等发布《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按照国家总体布局要求,因地制宜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算力基础设施、第5代移动通信(5G)等网络的建设。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大模型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我国及部分省市大模型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大模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大模型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计划》、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08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宽带行业相关政策:纵深推进“宽带边疆”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宽带行业相关政策:纵深推进“宽带边疆”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宽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宽带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信息行业相关政策:研发量子计量基标准核心器件

我国及部分省市量子信息行业相关政策:研发量子计量基标准核心器件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量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量子信息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08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隐私计算行业相关政策:促进数据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隐私计算行业相关政策:促进数据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隐私计算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隐私计算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6—2027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025年08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