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制造所处行业归类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下的“C3525模具制造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10月26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制造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制造细分行业为电机铁芯模具制造行业。
(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对行业经营发展的影响
1、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
我国模具制造行业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指导及协会自律管理下的市场竞争体制,目前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自律性组织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行业相关标准制定组织为中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司是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电机铁芯模具重点骨干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我国模具制造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对行业经营发展的影响
模具行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动。近年来,国家已将其作为优先发展鼓励项目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0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包括模具在内的机械基础零部件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鼓励发展各种高精密、长寿命、高技术含量的模具,包括“电机定、转子零件大型精密冲压模具”。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将“大型、精密模具”列为鼓励类产业;同时,与模具行业相关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也被列为鼓励类产业。
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中明确指出,“多功能级进模”是优先发展领域中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2011年10月,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编制的《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模具工业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去寻求发展,要进—步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高的中高档模具产品,不断提高它们在模具总量中的比例,以提高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服务的能力;总销售额至2015年达到1740亿元左右,其中出口模具占15%左右;国内市场国产模具自配率达到85%以上,中高档模具的比例达到40%以上等具体目标;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复杂、组合、多功能复合模具和高速多工位级进模等模具;为实现2020年步入世界模具强国之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年11月,工信部发布《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包括模具在内的机械基础件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将“高速精密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列入到了首要鼓励发展的机械基础件中。
2012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将“精密、高效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列入目录,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模具超精加工、特种加工和细微加工技术”。
2012年,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编写的《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采纳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提出的部分意见,结合模具行业的行业发展和进出口形势变化,将原12个模具产品税则号增列至17个,出口退税率执行13%和15%两档税率,使海关商品的分类编码和统计用产品分类与模具行业发展相一致、并与国际标准进一步统一。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指出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125个子方向,以及其下的3,100余项细分产品和服务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其中“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下的“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项目中,明确指出重点发展“高性能工模具用钢”,为我国模具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印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明确指出“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制造”、“精密模具(冲压模具精度高于0.02毫米、型腔模具精度高于0.05毫米)设计与制造”属于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明确提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模具作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基础产品,其行业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政策扶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