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节水阀门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1、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监管体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节水阀门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显示。节水阀门属于阀门制造行业,系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生态环境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并履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等行政职责。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行业协会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等,主要履行行业内自律、协调、监督等职责,同时协助行政部门履行部分行业管理职责。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诸多扶持和规范包括节水阀门在内的节能节水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为我国节能节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序号

名称

实施日期

主要相关内容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0 年 11 月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修正)

2002 年 8 月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

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5 年 12 月

优先主题:(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综合治理及南水北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等。(7)综合节水。重点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 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突破城市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开发资源节约型、高耐久性绿色建材,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 年 12 月

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5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 见》

2012 年 1 月

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开展节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

6

《关于加强节水产品质量提升与推广普及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2 年 9 月

作为节水技术的重要物质载体,节水产品质量提升与推广普及涉及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关系到节水技术进步、用水效率提高、用水方式转变等多个层面,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7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

2014 年 2 月

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重点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国内需求迫切、严重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保障能力。

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年 3 月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取用水定额控制。加快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建立水效标识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9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2016 年 5 月

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产业化路径,发展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产业。

10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

2016 年 7 月

围绕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战略、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水沙联合调控、河口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跻身国际水资源研究先进行列。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

11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 年 11 月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制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快节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在工业、建筑、交通和消费品等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用能企业和产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12

《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 年 12 月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完善节水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制度框架,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强节水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节水技术研发和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广应用节水科技成果,支持节水产品设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完善节水市场准入标准和强制性认证管理制度,鼓励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使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

13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 年 1 月

加快对使用年限超过 50 年、材质落后和受损失修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减少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爆管等情况的发生,到 2020 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0%以内。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 支持节水产品设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节水产品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14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 年 5 月

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检查和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推进城市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2018 年 11 月

将“节水阀门”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

16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2019 年 4 月

2022 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 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到 2035 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 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公共机构要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瞄准世界先进技术, 加大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降低节水技术工艺与装备产品成本,提高节水装备与产品质量,提升中高端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17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2020 年 1 月

鼓励类二、水利”“15、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鼓励类二十二、城镇基础设施”“7、城镇安全饮水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9、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管网排查、检测及修复与改造工程、非开挖施工与修复技术,供水管网听漏检漏设备、相关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17、城市节水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类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22、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18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 年版)》

2021 年 1 月

九、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42.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

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 年 3 月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 GDP 用水量下降 16% 左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卡式炉行业相关政策: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卡式炉和气罐等违法行为

我国及部分省市卡式炉行业相关政策: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卡式炉和气罐等违法行为

卡式炉,又称便携式丁烷气炉,是一种以灌装丁烷气为主要燃气,液化气等气体也可作为使用燃料的非固定烹饪厨具,多用于家庭户外休闲和酒店用品。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激光设备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更新激光焊接机等设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激光设备行业相关政策:重点更新激光焊接机等设备

为促进激光设备技术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

2024年11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叉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快突破工程机械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叉车行业相关政策:加快突破工程机械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

为推动叉车技术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高标准仓库、边境口岸铁路换装设施设备及应用自动分拣系统、堆垛机、电动叉车等设施设备的智慧立体仓储设施升级改造。

2024年11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余热锅炉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

我国及部分省市余热锅炉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余热锅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余热发电行业稳定发展,比如2024年5月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动锅炉整合提升,各地要将燃煤供热锅炉替代项目纳入城镇供热规划,原则上不再新建除集中供暖外的燃煤锅炉。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起重机械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更新

我国及部分省市起重机械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更新

为促进起重机械技术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划》提出依托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有序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密切相关的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绿色电力装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相关政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

我国及部分省市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相关政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

为加强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发和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阶段,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五轴数控机床行业相关政策:部署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五轴数控机床行业相关政策:部署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

为推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卫星导航、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先进医疗设备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采购使用的主力军作用,带头使用创新产品。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民用无人机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无人机飞行试验等标准制定

我国及部分省市民用无人机行业相关政策:开展无人机飞行试验等标准制定

为推动民用无人机应用和研发,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更新视频监控、无人机、物联感知等相关传感设备的布设和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广,提升智慧管理和运维水平。

2024年10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