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涂布模头所处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涂布模头所处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之“C3563电子元器件与机组设备制造”。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涂布模头属于鼓励类的第十九大类“轻工”中的第15小类“锂离子电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成套制造装备”。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修订的《当前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涂布模头所处行业属于“先进能源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行业中的大容量锂动力电池成组技术与设备子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涂布模头所处行业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之“锂电池生产设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涂布模头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规模与未来前景研究》显示,涂布模头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要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等。
2、主要法规及产业政策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涂布模头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涂布模头行业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下游客户为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下游行业为锂离子电池及其应用的新能源行业,因此受到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影响重大。
(1)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政策
主要法律法规名称 |
颁布日期 |
颁布单位 |
主要内容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2020年11月 |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 |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同时,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
2020年10月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传统动力汽车将向新能源汽车转变。围绕“三电”将出现并行于传统汽车动力系统产业链的全新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峰,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20%左右、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40%左右、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占总销量50%以上。至2035年,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同步,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50%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 |
《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
2020年7月 |
工信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 |
在2020年7月-2020年12月,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各地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主管部门做好配合,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
《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 |
2020年4月 |
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7年12月31日之前已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对其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继续有效。 |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2020年4月 |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 |
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两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时间与覆盖范围,新政将从2020年4月23日起实施。据该通知内容显示,为了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年-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并且为加快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等符合要求的车辆,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 |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
2019年9月 |
国务院 |
大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加强充电、加氢、加气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
2019年8月 |
国务院 |
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回收消费者淘汰的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手机等绿色、节能、智能电子电器产品。 |
《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 |
2019年6月 |
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 |
提出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加快新一代车用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与优化产品准入管理。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
2019年3月 |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改委 |
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规模效益、成本下降等因素以及补贴政策退坡退出的规定,降低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促进产业优胜劣汰,防止市场大起大落。营造公平环境,促进消费使用。 |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
2019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 |
规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产业布局、企业的设立、工艺等,使得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更加优化。 |
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 |
2018年12月 |
发改委 |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节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
2018年7月 |
国务院 |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重点区域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
2017年4月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2017年2月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
到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使用环境达-30℃到55℃,可具备3C充电能力。到2025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公斤;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2016年11月 |
国务院 |
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 |
中国制造2025 |
2015年5月 |
国务院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位列十大重大领域之一。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
(2)储能领域相关政策
政策名称 |
颁布时间 |
颁布部门 |
政策要点 |
《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
2020年7月 |
能源局 |
通过分析总结示范项目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促进先进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与工程规范,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推动出台支持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
2020年6月 |
能源局 |
要求加大储能发展力度。研究实施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展储能示范项目征集与评选,积极探索储能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辅助服务、分布式电力和微电网等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建立健全储能标准体系和信息化平台。 |
《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
2020年1月 |
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监总局 |
提出建立储能标准化协调工作机制、建设储能标准体系、推动储能标准化示范、推进储能标准国际化等重点任务。 |
《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 |
2020年1月 |
教育部、发改委、能源局 |
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效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