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优先发展新能源

原油价格今年以来的“过山车”走势,给能源行业上了生动一课。尽快发展可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型清洁能源,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陆续公布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也毫无悬念地出现了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的投资计划,天然气、核能、水能已经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惠及新能源板块

国务院11月12日核准了2059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中包括自宁夏中卫经11个省(区、市)至广州、香港的西气东输二线项目东段工程,总投资930亿元;总投资955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总投资174亿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贵州省黔中、江西省峡江等水利枢纽工程等。

此外,年内还将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包括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共10台百万千瓦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从宁夏中卫至广东深圳直至香港的天然气管道工程;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此外,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

受此利好刺激,相关的新能源概念股票出现了连续涨停的大行情。核能概念股自仪股份(600848)、中核科技(000777)、沃尔核材(002130)一鼓作气连续4个涨停板;岷江水电(600131)、三峡水力(600116)、等股票整体涨幅也超过20%。

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目前,国内的产业发展还比较依赖于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市场价格波动不定,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

1998年的原油价格还不到10美元,2000年后稳定在22-28美元,2004年-2006年从41美元涨到65美元,自2007年开始,油价开始大幅上扬,到今年初突破100美元关口,年中甚至涨到147美元的历史高位,而之后又一路下跌,目前已经下探到接近50美元。

虽然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有投机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传统能源供需将越来越趋于紧张,长期来看价格将处于上升通道。

在各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中,能源建设均成为投资的重点。吉林省计划尽快启动核电项目,北京将加快建设陕京三线输气项目,上海银监局的信贷具体投向将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资源项目。

天然气是重头戏

业内人士指出,天然气在发电、民用、交通运输、化工等方面都有着对传统能源良好的替代性,并且更清洁,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重头戏”。中国天然气下游需求近年迅猛增长,带动石油公司在上游的勘探开发投入越来越大。

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的西气东输管道年输气能力为120亿方,投产运行近5年,管网覆盖70多个城市、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受益人口近2亿,成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主供气源。

市场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原本预计2010年才达到120亿方的西气东输管道,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增输工程”,投资50亿元,输量从120亿方提高到170亿方。

中石油又与中亚国家签署协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上游气源来自土库曼斯坦,从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入境,途经14个省市区向南到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最终经广东到达香港,主干道在国内4945公里。

此外,还有在建的“川气东送”、东海气、南海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等多种气源来满足供应。

核电水电投资热情高涨

除了天然气之外,核能、水能等新能源形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出现在4万亿投资的项目列表中。

核电是核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一大方向。联合证券分析师王爽认为,核能是化石能源的最好替代,核电的“替代角色”在今后10-20年的发展中将起主导作用,核电的发展速度及景气周期将随其替代性的强弱而波动。#p#分页标题#e#

他指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其外部成本在逐渐增长,而技术进步将不断降低核电成本。以核电取代煤电,也有利于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我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1.3%。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并有1800万千瓦在建项目结转到2020年以后续建,届时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今年4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自核电机组正式商业投产次月起15个年度内,统一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返还比例按照1-5年、6-10年、11-15年3个阶段,75%、70%、55%的3个比例逐级递减。

目前各地投资核电的热情很高,《规划》指明的核电站选址,将从沿海城市中优先选择,但一些内陆省份也纷纷申请建设核电站。本周,中核集团河南核电项目筹备处成立。

华银电力(600744)、大唐集团公司与法国电力公司去年签署了核电项目谅解备忘录,在相关部门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将组建大唐核电项目公司以投资大唐核电项目。

水电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国水电装机1.45亿千瓦,占经济可开发容量的36%。根据规划,到2010年国内的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9亿千瓦,2020年将达到3亿千瓦,经济储量的开发比例将超过70%。

平安证券研究员窦泽云指出,在今后的电力结构中,水电在很长时期内都将承担重要角色。

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重视,也将惠及相关的设备制造公司。东方电气(600875)总裁温枢刚表示,公司将调整电力结构,投资侧重于风电核电业务以及老机组节能改造能力建设。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为促进动力煤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新型储能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天津市发布的《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为了扩大生物质能行业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06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气行业相关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气行业相关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为了扩大天然气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水电、油气储备设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油气管网主干线或支线项目。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为了扩大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柴油行业相关政策:逐步扩大生物柴油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柴油行业相关政策:逐步扩大生物柴油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为推动生物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2025年04月28日
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氢能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附我国及各省份氢能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为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热力、燃气管网及氢能供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强化管网互联互通,就近接纳更多非电可再生能源。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经济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海洋能发电经济性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经济行业相关政策:提升海洋能发电经济性

海洋经济,一般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2025年04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