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汽集团争夺中国新能源标准制定权

在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汽车节能减排的力度,已成为汽车界的共识,国内各大车企也责无旁贷地在为此而努力,上汽集团无疑是其中方向最明确的企业之一。根据规划,上汽将实行混合动力、替代燃料和燃料电池三条技术线路的新能源汽车三部曲,并且要在2008年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小批量投产,2010年达到万辆级产能,而燃料电池汽车在2010年也将实现商业化示范运行。

  三管齐下押宝未来20年

  上汽股份技术中心主任高卫民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汽的新能源战略之所以包含三大技术路线,并不是上汽对自己的新能源战略定位有所模糊或犹豫,而是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也都在瞄准这三个方向研发未来汽车,上汽在这三个方向上,也是瞄准20年后的产品和长期目标,紧跟世界步伐,这是出于上汽全球战略的考量。

  新能源研发是上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其实我们的工作不仅在这三个方面,只是这三个是重点,它们在时间上将实行近期和远期相结合。上海汽车技术中心新能源及新技术部执行总监朱军称。

  他进一步对记者透露,上汽目前有80多位工程师从事该领域研究,其中资深专家6名,博士15名,硕士30名。未来五年中,我们还将在安亭技术中心新址建一个新能源汽车开发大楼,规划中我们将拥有自己的电控实验台,动力总成联调试验台,以及电池电机试验台,将同时具备开发强混、中混和弱混的混合动力轿车能力。现已开发出了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二甲醚等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8款新能源功能样车。

  理财周报记者获悉,在混合动力方面,上汽的电力+汽油混动客车已经出台,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牌混动功能车,已经进入功能样车阶段。据介绍,去年11月代表上汽新能源车队出征第九届必比登挑战赛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是基于上汽自主品牌荣威750平台技术开发,具有怠速停机、电机助力、制动能量回馈、行车充电、纯电动等多项先进功能,城市综合工况下节油25%以上,排放达到欧Ⅳ标准,动力性能优于2.5v6,在燃油消耗、环保和动力性能方面位居国内前列。

  上汽现在开发的这款上海牌混合动力车属于中强混技术,不允许制造商去转嫁成本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消费者愿意多花多少钱去买一辆混合动力车。所以,目前我们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同时加快成熟的供应商体系,和有经验的工程开发队伍建设,着手量产准备和生产线的改造;在未来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我们也将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意愿,同时进一步期待对新能源汽车鼓励性的消费政策出台。朱军表示。

  在替代能源方面,上海汽车已经成功研制了二甲醚公交车和甲醇汽油发动机。二甲醚(DME)是一种优良的清洁能源,上汽的二甲醚公交车接近世界国际水平,动力性能优于原装柴油机,自由加速时烟度为零,发动机排放达到欧III标准;上汽的甲醇汽油发动机则动力超过原型汽油发动机,排放比汽油机降低两成,目前已经成功匹配轿车,投入试验运行。

  在燃料电池方面,上汽已经研制成功MPV燃料电池车和零排放燃料电池车等,其中部分品种的车辆,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另外,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家863资源,上汽已经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概念、工程样车。

  争夺国内新能源标准制定权

  由于此前国家已经参考丰田的标准制订了混合动力的国家标准,因此,下一步在燃料电池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相关标准方面,国内企业一定要全力冲击,上汽作为国内龙头企业,一定要担起这个责任。上汽代用燃料大客车项目负责人曹鬯震对理财周报记者一吐心声。

  曹鬯震向记者表示,目前发改委正在行业内部对二甲醚汽车国家标准进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再经过数轮修改审查,就可报批为国家标准。如果批准,这将是继2005年10月混合动力车标准后,新能源车领域的第二个国家标准。#p#分页标题#e#

  据曹鬯震透露,上汽向发改委提交了其中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加气口标准、专用装置(包括储存、输送)技术标准和专用装置安装技术标准。目前这三个标准均已列入了发改委的征求意见稿。

  目前,国内仅有上汽一家企业研发二甲醚汽车,在国外沃尔沃的技术稍微靠前,但也尚未产业化。曹鬯震表示,国内二甲醚汽车技术几乎与国际同步,从二甲醚突破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发展。但他表示,二甲醚汽车如果要实现产业化,可能要到2010年。

  另一方面,在燃料电池车领域,上汽也已向发改委提出申请,希望将三个标准加入到标准制订计划中,三个标准分别为高压电标准、氢气储存标准和电池安全标准。

  目前三大新能源车技术中,只有混合动力车建立了标准,燃料电池和替代能源方面的标准还是空白。上汽燃料电池汽车事业部电控系统部总监樊晓松表示,目前燃料电池面临的困难除了可靠耐用性还要加强,成本需要控制外,还有标准的建立。

  尽管这两种路线还不能产业化,但上汽表示将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和资金去开发新能源汽车,毕竟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

  在发改委的指导下,上汽还将联合中汽研究中心和其他大企业,一起制订一项包括生产、消费、技术、安全的整套标准和技术路线。高卫民透露,如果其申请的标准最终成为国家标准,上汽完全可以把自身在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与其他国内企业共享。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无烟煤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煤炭集约高效开发

为促进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有条件地区生物天然气进入管网,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集中供热,优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供暖,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

为推动绿氢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我国及部分省市柴油行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

为推动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

为推动智慧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强与工业、交通、能源等企业协同,促进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能电网等领域融合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标准规则

为促进锂电池技术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抓紧制定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光伏拉晶产品等能耗限额标准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完善配套检测方法,推动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比如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落实梯次利用企业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商业模式,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提升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为加强稀土保障能力,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相关政策: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发电机可以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功率的大小分别采用煤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等。

2024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