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或将出台

       海水淡化有望被纳入水资源配置,正式明确其作为水资源战略储备的地位。近期水利部牵头组织课题组赴六大沿海省市调研海水淡化发展情况。业内人士透露,相关调研报告将为海水淡化纳入国家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此外,由发改委牵头,11个部委参与制定的《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完成几轮征求意见,并上报有关部门,年内有望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发改委还将配套出台《“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分析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海水淡化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水利部调研海水淡化

  据业内人士透露,水利部正在考虑是否将海水淡化纳入水利部整体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等相关规划中。为此,水利部今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我国海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从7月25日开始,水利部组织相关课题组赴天津、大连、青岛、浙江、厦门以及唐山等六大沿海省市展开为期一月的调研。此次调研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海水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调研。除国内调研外,调研组还将特聘海水淡化专家对以色列、美国、日本、西班牙等海水淡化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调研。

  据承接该课题的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课题将于今年12月底完成,届时课题成果将成为政策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这次调研主要是摸清我国目前海水淡化市场的现状,掌握各地对海水淡化的政策和规划,并形成一份科学的报告,报告将对未来是否将淡化海水纳入国家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中起到促进作用,”该负责人说。

  此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在“2011青岛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上曾强调,“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把海水淡化列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积极制定相关规划。

  事实上,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未能将海水淡化列入水资源配置,海水利用也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海水淡化的相关政策很难推进。分析人士指出,若国家能给予海水利用工程与国家公益性水利工程同等的地位,将海水淡化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必将极大地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扶持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今年国家对海水淡化的重视程度超过任何一年。”在谈及产业发展时,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对记者说。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和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均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而且,国家各大部委也非常重视海水淡化。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都在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预计年内将陆续出台。

  目前科技部正在制定《“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近日就专项规划中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论证。据了解,这些项目涉及热法、膜法等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的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膜材料等多个方面。

发改委这两年也非常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据权威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由发改委牵头,11个部委参与制定的《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完成了几轮征求意见,并上报有关部门,年内有望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发改委还将配套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在谈及产业发展时,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规模还很小,尚未达到经济规模。据中国脱盐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能力约为60万吨/天。

  不过,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突显以及国家的重视,海水淡化发展前景广阔。郭有智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翻番。“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00万至300万吨/天,投资规模将达200亿元。

  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成本高、难以入市政管网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也是制约我国海外淡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海水淡化专家高从堦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近80%的装机规模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建造而成,关键设备如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等主要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脱盐协会介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热法和膜法两种方式,其中,“热法的材料有50%来自进口,而膜法主要是反渗透膜则有90%是进口的,国内能够完全满足的仅是玻璃钢压力容器方面。”

  不过,这种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改变。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家近期将出台的扶持政策中,将提出“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材料膜、特种合金和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目的皆在于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

  而在关键设备和材料中,反渗透膜的国产化率将会大大提高。据中国膜工业协会预测,世界海水淡化工程合同金额10年内将达800亿美元,国际上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的比率已远超过热法。而在国内,目前反渗透法占据海水淡化市场份额的6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膜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分离膜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新增RO海水淡化能力100万-150万立方米/日,使我国成为国际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国。重点支持膜材料和辅料的国产化;海水淡化用高压RO膜实现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5%-30%。

  郭有智则更为乐观,他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膜法材料能达到50%的国产。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暖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

我国及部分省市供暖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

为促进供暖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10月0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油气勘探行业相关政策:推动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升级

我国及部分省市油气勘探行业相关政策:推动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升级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油气勘探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油气勘探行业稳定发展,比如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天津市发布的《天津市构建“大消费”格局行动方案》。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飞轮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安全预警技术攻关

我国及部分省市飞轮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安全预警技术攻关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飞轮储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飞轮储能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铁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输服务保障措施

我国及部分省市铁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输服务保障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动铁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为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升内河港口煤炭、焦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运清洁运输比例,新改扩建港区优先采用清洁运输方式。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为促进动力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2025年07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为了进一步推动加氢站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门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燃气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