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能源局等四部委公布《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

       内容提示:《意见》指出,我国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主要任务是在“十二五”初期启动一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拟建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体系。

       以前是需求引导供应,现在是供应倒逼需求。我国在发展、利用天然气能源方面正在发生这样微妙的变化。


  近日,国家能源局等四部委公布《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主要任务是在“十二五”初期启动一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拟建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体系。


  专家指出,国家此举是为即将涌入国内的国外天然气寻找出路。如果不充分利用就用不完,这就是天然气供应倒逼市场的情形。国家指导意见要求多用国外资源,目的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另外,我国在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已经投资几千亿元,如果不能大规模利用天然气,投资成本回收将成问题。


  供应激增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指利用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在70%以上,并在负荷中心就近实现能源供应的现代能源供应方式,是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


  10月18日,华电南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建设3套60兆瓦级燃气-蒸汽循环机组,总投资约为8.5亿元。建成后向华南城、江南工业园及富士康等企业集中供冷、供热。


  这条管线计划2012年底之前与西气东输二线衔接,保证能够获得充足的气源。据相关人士介绍,南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项目能够实施,关键一点在于能够衔接西二线,而西二线也需要这样一个天然气消费大户来消化气源。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院主任林伯强教授指出,随着我国中缅、中亚和海上LNG三大通道的开通,进入我国的天然气增加到600亿立方米以上;加上俄罗斯西线开通,天然气供应量可能会达到800亿立方米以上;再加上国内的1000亿以上的天然气产量,我国天然气供应会突然大幅度增加,而其他民用渠道的开拓是个渐进过程。


  天然气发电成本较高已经成了制约天然气发电的瓶颈,如何消化成本是关键问题。


  中石油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认为,虽然天然气价高,但其效率高,热电冷联动,对能源利用的非常充分,从各方面都有回报。再加上国家的补贴,能够承受较高的气价。


  林伯强指出,国家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对保证用电安全有一定意义。但目前中国分布式发展并不好,相对目前巨大的用电需求来说,贡献几乎为零。在今后一段时间,分布式能源仍只是能源的有限补充。

        乱局待解


  分布式能源全国各地几乎都在建设,有些地方盲目上马。林伯强认为,分布式电网发展应当因地制宜,不宜采取遍地开花的模式。


  《意见》同时指出,国家将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促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中央财政将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给予适当支持,各省、区、市和重点城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一定的投资奖励或贴息。符合一定条件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确定分布式能源气价时给予价格折让。


  专家提醒,项目选址必须具有推行天然气能源的条件,因为天然气发电成本相对高,非经济发达地区没有承受能力。


  《意见》为此特别强调,目前只是发展试点项目,在经济发达、能源品质要求高的地区(包括国家规划设立的生态经济区等)或天然气资源地鼓励采用热电冷联产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意见》还要求依托示范项目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自主化,加大示范项目自主化考核,引导推动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初步实现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


  2015年前完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主要装备研制。通过示范工程应用,当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解决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装备自主化率达到60%;当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基本解决中小型、微型燃气轮机等核心装备自主制造,装备自主化率达到90%。


  但具体能带来多大产值,《意见》并未出台细则。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分布式能源本身作用有限,但国外分布式装备企业已经大规模进入我国,我国相关装备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装备业发展机会有限。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并网也是一个问题。《意见》要求各地和电网企业应加强配电网建设,电网公司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纳入区域电网规划范畴,解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并网和上网问题。


  林伯强指出,现在分布式能源发电发展比较乱,因为不联网,受限制较少,各地独立发展,问题不容易暴露。如若扶持其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秩序是必然的要求。但天然气发电价格远超煤电,定价问题不解决,并网将非常困难。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四部委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电网配套规划、电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给出了利好政策,但这仅是原则性、方向性的政策。《意见》不具有约束性,政策落地将是一个待解难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为促进动力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2025年07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为了进一步推动加氢站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门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燃气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

为了进一步推动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等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低阻抗高效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稳妥开展氢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稳妥开展氢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氢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港口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动港作机械和港内运输装备使用绿电、氢、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为促进动力煤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新型储能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天津市发布的《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为了扩大生物质能行业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06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