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二五”将是再生铅冶炼高速发展时期

       内容提示:从“十二五”规划草案来看,铅冶炼行业总产能将控制在550万吨,因此过去5年铅冶炼行业快速且无序发展的情况在“十二五”会得到抑制和改善。

       铅篇章

  冶炼行业总量控制

  从铅行业“十二五”规划看,“总量”控制、“加大矿山投资”以及大力发展再生铅冶炼是未来五年行业规划的亮点。

  首先,从控制行业产能看,和其他行业一样,目前有色金属冶炼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且铅行业还有很多落后产能,近2011年落后铅冶炼产能就淘汰了近30万吨。因此控制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对铅行业来说压力更大。从“十二五”规划草案来看,铅冶炼行业总产能将控制在550万吨,因此过去5年铅冶炼行业快速且无序发展的情况在“十二五”会得到抑制和改善。

  矿山原料投资是重点

  从矿山投资来看,与铜和铝行业相比,我国铅锌资源自给率较高,但目前矿山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冶炼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冶炼产能大于原料产量,因此目前仍是行业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种结构性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控制总产能外,也就是控制原料需求,同时加大国内矿山投资是解决供应瓶颈的最直接办法。由于矿山投资周期长,因此矿山产量短期产能大量释放存在较大难度,但到“十二五”末期,国内铅矿资源供应将会较“十一五”有较明显改善。

  事实上,在加大矿山资源投资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从整合国内资源以及加大海外资源投资两条途径来提高供给。从国内看,未来内蒙和云南地区是铅矿资源具备较大增长空间的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是未来矿山供应增长的主要区域。在海外资源的利用上,五矿集团、中金岭南以及驰宏锌锗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等国通过收购或参股形式开发大型铅锌矿山资源,在海外资源的利用上走在了行业前列,也为国内冶炼企业走出去探索了可行的路径。未来还是两条腿走路,国内继续加大国探碳矿,和海外进口资源。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国外收购矿山都遇到很大的政治阻力,海外前景光明,但过程比较复杂。

  继续鼓励发展再生铅冶炼

  最后,从再生铅冶炼看,“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符合国家对资源行业特别是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在国家鼓励利用再生资源以及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十二五”将是再生铅冶炼高速发展时期,到“十二五”末期,再生铅产量有望达到250万吨/年2010年再生铅产量在135万吨,占中国铅消费的50%。从能耗来看,每吨原生铅消耗844千克的煤,而再生铅消耗185千克煤,仅为原生铅耗能的22%;从水的消耗来看,再生铅更是节能,吨铅耗水不足原生铅的1%,毫无疑问再生铅行业在能源消耗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锌篇章

  锌冶炼生产量控制加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的十种常用有色金属的总产量将被控制在4100万吨的水平。2010年我国锌产量是516万吨,同比增长18.5%。2011年我国锌产量较2010年出现了放缓趋势。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586万吨,同比增长11.2%。因此若按照规划数字,今后五年我国有色金属产能扩张增速将明显低于目前,年复合增长率仅约5%。其中,争取到2015年我国锌矿产原料保障能力达到50%。

  此外,“十二五”还提出要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2011年以来,锌价格偏弱发展锌产品深加工有助于扭转企业经营被动局面,实现价格风险的有效控制。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要重点控制冶炼能力的重复建设。中东部地区将严格限制冶炼产能建设,并引导其向西部资源产地靠拢。在锌的冶炼方面,将限制单系列10万吨/年规模以下锌冶炼项目直接浸出发除外的生产;淘汰采用马费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进行焙烧、建议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的工艺装备。

  2010年,我国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1.24万吨;2011年,我国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33.83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国锌行业限制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经过整合,锌的供给过剩状况将有所缓解

  金属锌的初级消费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就是用于镀锌行业,达到了锌消费量的55%。其中,家电行业占镀锌板的消费量的28%。中国家电协会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家电工业总产值将达约600亿美元,在全球出口市场的比重将达到35%,继全球产量规模第一成为全球销售额第一。预计“十二五”期间家电更新将成为城镇需求的主流。

  汽车行业也是镀锌板下游主要消费行业,占10%。中汽协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汽车产业会以年均10%至15%的增速发展。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锌的下游需求将大大扩张。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淘汰大量锌冶炼落后产能,同时控制锌生产总量,这将大大减少锌的产量。此外,十二五对锌的下游家电、汽车行业的支持,也将加大锌的需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锌市供需过剩状况将得到缓解,基本面利好将有助于推升锌价。

  综合来看,在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必将紧跟“结构调整”的主题。除了关注有色金属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外,其他行业的相关规划,如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即“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目标,都可能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及有色金属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为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升内河港口煤炭、焦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运清洁运输比例,新改扩建港区优先采用清洁运输方式。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行业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

为促进动力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2025年07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加氢站行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为了进一步推动加氢站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门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燃气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

为了进一步推动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等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低阻抗高效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2025年07月23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稳妥开展氢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我国及部分省市绿氢行业相关政策:稳妥开展氢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氢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港口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动港作机械和港内运输装备使用绿电、氢、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为促进动力煤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新型储能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天津市发布的《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5年06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