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五部门出台政策规范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

中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由于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导致铅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为加强铅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杜绝铅污染事件发生,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明确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严格准入、强化监管、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核查、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有效控制铅排放,实现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到2015年,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50%,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把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作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立即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并于2015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禁止将落后产能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严格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管理。按照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相关准入要求,对现有企业逐一进行审查,并向社会公告通过审查的企业名单。严格铅酸蓄电池生产许可管理,申请或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行业准入条件;因不符合相关要求而被依法取缔关闭的,要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外贸企业出口的铅酸蓄电池应为具备有效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研究建立再生铅行业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四)强化项目审批管理。加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新、改、扩建项目备案管理,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铅污染超标区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增加铅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在非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要符合区域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设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集聚园区应当开展规划环评,强化园区规划控制,严格落实防护距离要求。
  (五)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对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公布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每两年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清洁生产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清洁生产的信贷支持。
  (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加强双极性密封电池、超级电池、泡沫石墨电池等新型铅酸蓄电池的技术研发,推广卷绕式、胶体电解质铅酸蓄电池技术。采用内化成、无镉化、智能快速固化室、真空合膏、管式电极灌浆挤膏等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对现有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开展铅酸蓄电池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式板栅制造工艺技术应用示范。加快废铅酸蓄电池规模化无害化再生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三、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七)强化环境保护核查和监管。开展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核查,并向社会公告通过核查的企业名单。建立健全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对企业周边环境开展经常性监测,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采取限期治理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对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的地区,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规范企业环境行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要落实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铅烟、铅尘、酸雾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并保证设施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要逐步安装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网,逐月报告日常监测情况。严格执行固体废物分类贮存、处置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制度,含铅废渣、污泥等危险废物应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要制定重金属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健全血铅定期检查制度,改善工作场所环境,维护职工身心健康。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
  (九)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机制和操作办法,明确生产企业(进口商)的回收责任,督促企业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充分考虑产品废旧回收时的便利性和可回收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销售者、消费者参与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十)规范回收利用行为。依法规范个体商贩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拆解和土法炼铅等行为。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鼓励生产企业通过其零售网络组织回收废铅酸蓄电池,支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专业回收企业和再生铅企业共建回收网络。加强对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储存、运输全过程的监管。支持规模化、规范化的铅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十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12-2015年,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对全国范围内的铅酸蓄电池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予以支持。加大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准入条件、排放达标的企业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能力。
  (十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对利用废铅酸蓄电池生产再生铅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再生铅行业鼓励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六、加强组织实施
  (十三)明确职责任务。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铅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相关企业是铅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国家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和相关协会参加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研究产业升级、行业准入、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计划、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等,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自律、监督和协调作用。
  (十四)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名单、厂址以及产能等情况,相关企业每年应向社会发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加大对铅污染危害及防护常识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与举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2013年3月12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煤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为促进动力煤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打造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新型储能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天津市发布的《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用能模式

为了扩大生物质能行业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06月2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气行业相关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我国及部分省市天然气行业相关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为了扩大天然气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水电、油气储备设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油气管网主干线或支线项目。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我国及部分省市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为了扩大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等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沙戈荒”大基地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等项目。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柴油行业相关政策:逐步扩大生物柴油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我国及部分省市生物柴油行业相关政策:逐步扩大生物柴油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为推动生物柴油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2025年04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