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能源行业“大气十条”细则出炉

        导读:能源行业“大气十条”细则出炉。中期目标: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全国范围内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逐步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山东省接受外输电比例,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近日,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三部门联合发布《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提出了能源行业治霾的近期和中期的量化目标。其中,近期目标为,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达到7%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

 

  中期目标: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全国范围内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逐步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山东省接受外输电比例,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从具体目标来看,《方案》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占比。”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形下,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也同等重要。

 

  根据《方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省区、市应于2014年5月底前编制完成本行政区域能源保障方案,与国家能源局衔接后,适时发布。

 

  三区十群内不再上新炼油项目

 

  石化行业排放的新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方案》将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列为重中之重。

 

  三部门提出,要确保按期达标排放,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火电、石化企业及燃煤锅炉项目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根据环保部的部署,新受理的火电环评项目从去年3月1日起已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现有项目中的火电行业燃煤机组将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烟尘特别排放限值;石化行业、燃煤工业锅炉项目待相应的排放标准修订完善并明确特别排放限值后,按照标准设定的现有项目过渡期满后分别执行挥发性有机物、烟尘特别排放限值。

 

  “石化行业排放的新标准正在制定之中,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燃煤锅炉排放的新标准在环保部内部已经通过,现在已送到国家标准委员会,很快即将出台。

 

  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提高重污染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制,提高重污染行业的门槛,对很多地方而言,将意味着很多高污染项目不能上马,但挑战在于地方政府能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

 

  针对石化行业,《方案》还特别提出,所有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安装脱硫设施,全面推行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加强生产、储存和输送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的监测和监管。

 

  根据三部门的部署,2017年底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现有炼化企业的燃煤设施,基本完成天然气替代或由周边电厂供汽供电。在气源有保障的条件下,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区域基本完成炼化企业燃煤设施的天然气替代改造。在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三区十群”范围内,除列入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的项目外,不再安排新的炼油项目。

 

  “炼化企业最早是用油或者天然气作为动力设施的燃料,但后来由于煤的价格便宜,就改用煤作为动力设施或者自备电厂建设的燃料。现在提出要求其完成天然气替代是一种回归。”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对21世纪经济报道。

 

  姜克隽介绍,之所以不再安排新的炼油项目,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现有的炼油项目规模已经很大了,二是我国在海外有很多炼油项目,我们可以将很多成品油运回国内消费。

 

  此外,针对分散的散煤控制,《方案》提出, 2017年底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覆盖所有乡镇村的清洁煤供应网络,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017年三地区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试点

 

  从需求侧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在重点污染源之外,《方案》也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方案》提出,为了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将推行“一挂双控”与经济增长挂钩,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双控制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工作方案已经于去年5月下发给地方,但具体的分解方案并未向社会公开。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指标,在“十二五”期间为预期性指标。

 

  为了更好地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政策,根据《方案》,国家将在此前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推广能源需求侧管理,并提出了试点的时间表。即2015年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0个地级市启动能源需求侧管理试点,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试点。

 

  根据杨富强介绍,所谓能源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能源消费用户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从需求侧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需求侧管理得到长期有效实施,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这不仅可以缓解电力的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还能节约8000-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核心是减少煤炭的消费。”杨富强分析。《方案》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净削减煤炭消费量分别为1300万吨、1000万吨、4000万吨和2000万吨。

 

  为此,国家特别强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30万千瓦以上的,可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

 

  如何增加天然气的供应?

 

  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应逐步向社会放开。

 

  对治霾而言,相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有结构更为重要和紧迫。

 

  《方案》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到65%以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1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5.9%。

 

  “在现有的能源结构和供应能力下,替代煤炭的最清洁能源依然是天然气。天然气供应能否跟得上消费的需求,是落实大气十条的关键。”姜克隽分析。

 

  《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2500亿立方米。2017年,全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3300亿立方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提高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主产区产量的同时,还要积极进口天然气。

 

  《方案》也提出了天然气供应的细化目标,到2015年,国内常规气含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和进口管道气供应能力分别达到1385亿、65亿、100亿、90亿和450亿立方米,长期LNG合同进口达到2500万吨;到2017年,国内常规气含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和进口管道气供应能力分别达到1650亿、100亿、170亿、320亿和650亿立方米,长期LNG合同进口达到3400万吨。

 

  “预计进口管道气的增量将主要来自中亚地区。中亚的增产计划目前推进顺利,去年底,土库曼斯坦国有天然气公司Turkmengas的世界级气田Galkynysh投产,一期将生产300亿方/年天然气,其中200亿方有望向中国出口。” 英国阿格斯公司资深分析员史丰蕾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为我国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填补需求缺口带来了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研究员宣晓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页岩气革命正在推动美国由一个天然气进口大国向天然气出口大国的转变, 2012年天然气出口量已增加到458.6亿立方米。

 

  宣晓伟建议,我国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充分利用中美战略对话等磋商机制,推动中美两国的天然气贸易。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加快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扩大进口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有序地扩大有资质进口天然气的企业数量,让更多的企业尤其是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天然气进口中来。民营企业的身份会有助于降低相关的敏感性,从而有利于项目的审批通过。”宣晓伟分析,另一方面国有重点企业也要充分发挥其跨国经营和部署的优势,既可尝试直接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也可利用那些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加工中转。

 

  “就增加天然气的供应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改革现有的天然气价格和生产体制。”杨富强分析,现有的天然气价格定价偏低,无法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应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同时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应逐步向社会放开,并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的独立、多元经营和公平准入的改革。

 

  在天然气之外,核电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力量。三部门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推进核电建设。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力争2017年底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800亿千瓦时。

 

  具体来说,尽早建成红沿河2-4号、宁德2-4号、福清1-4号、阳江1-4号、方家山1-2号、三门1-2号、海阳1-2号、台山1-2号、昌江1-2号、防城港1-2号等项目。

 

  此外,国家也进一步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2015年,全国水、风、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9、1.0和0.35亿千瓦,生物质能利用规模5000万吨标煤;2017年,水、风、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3、1.5和0.7亿千瓦,生物质能利用规模7000万吨标煤。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清洁能源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

我国及部分省市清洁能源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

为促进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加强合规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禁止使用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近些年来,为促进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面向新能源发电并网、高质量配电网、新型调节性电源等需求,推动5G应用场景创新,培育一批5G电厂,加快电力5G轻量化终端规模上量。

2025年03月24日
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附我国及各省份储能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附我国及各省份储能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储能系统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低阻抗高效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制修订稀土绿色高效开采等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制修订稀土绿色高效开采等标准

为推动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重点制修订有色金属、稀土及黄金领域绿色高效开采、再生原料、工业固废或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标准。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油气行业相关政策:引导海洋能与海上油气平台等融合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油气行业相关政策:引导海洋能与海上油气平台等融合发展

为加强海洋油气的开发,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多领域融合试点。引导海洋能与海水淡化、海上油气平台、防波堤等融合发展,支持海洋能为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及平台、海洋工程等提供绿色能源保障。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热力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热力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

为推动智慧燃气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热力和燃气的替代要求。

2025年03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

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能力,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新兴固体废物(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综合利用,拓展二次利用市场化场景,支持区域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2025年03月06日
研究海洋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事宜【附我国及各省份海洋能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研究海洋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事宜【附我国及各省份海洋能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2025年0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