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把化解产能过剩和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切实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大力培育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非煤产业,加快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接替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做优做强能源产业
以“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山西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煤炭产业。着力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革命兴煤之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现代管理体系。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控制新建规模,重点做好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和资源整合煤矿改造,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的供给。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普及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商品煤分级分质利用体系,提高洗配煤占商品煤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70%以上。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着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等产业发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减少全省煤炭矿井个数,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煤炭产业集约化水平。培育同煤集团、中煤平朔、焦煤集团等亿吨级煤炭企业,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向亿吨级煤炭企业迈进,到2020年大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超过80%,千万吨级煤炭矿井产量占到总产量的20%左右。
电力产业。全面推进煤电产业优化升级,以建设晋北、晋中、晋东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以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为引领,重点推进大容量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热电联产的低热值煤发电机组建设。新建机组严格执行超低排放标准核准批复,严格按照“等煤量置换”原则配比关停一定容量的小火电机组。在役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限期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关停未完成改造、达不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非供热及热负荷不落实的燃煤机组。全面深化电价改革、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加大晋电外送能力和通道建设,最大限度满足省外对清洁电力能源的多样化需求。加快省内用电市场建设,在优化布局和产能调控基础上,适度发展现代载能产业,推广应用绿色家电,扩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煤层气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煤层气资源大省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与天然气同质同价的价格机制,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与井下瓦斯抽采,实现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重点建设沁水和河东两大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河曲-保德、临县-兴县、永和-大宁-吉县、沁南、沁北、三交-柳林等六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积极推进井下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着力构建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园区。积极探索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推进煤层气替代汽油燃料和替代工业燃煤工程建设,在煤矿瓦斯富集地区发展坑口瓦斯发电,形成勘探、抽采、输送、压缩、液化、化工、发电、汽车用气、居民用气等一整套产业链,尽快把煤层气发展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煤层气总产能达到400亿立方米。
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晋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南部低风速资源开发,积极探索风电供暖试点。以大同采煤沉陷区建设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为契机,推进阳泉、忻州等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光伏扶贫。重点支持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太原西山新能源示范区建设。探索推进运城现代农业与光伏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大同、长治、运城等新能源城市建设。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800万千瓦。
二、优化提升现代载能产业
改造提升冶金、焦化、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发展壮大现代煤化工和大数据产业,促进电力、煤炭与高载能产业互动发展,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增值,积极推进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
冶金产业。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节能减排为重点,着力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钢铁企业和有色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建设高质量、多品种的钢铁生产体系。坚持资源就地转化、配套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建设优质、高端的铝镁合金材和铜材生产体系。坚持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按照集约化、循环化、生态化建设理念,以13个铝土矿资源集中区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精深加工,构建南部、中部和西部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按照煤电铝材一体化思路延伸产业链,发展铝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提高氧化铝就地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推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
现代煤化工产业。通过科学布局、产业融合、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煤化工产业体系,把煤化工建设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面向煤基清洁能源(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和煤基高端化工(煤制烯烃、煤制芳烃)两大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晋北地区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产品和煤基新材料产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发挥现有晋东、晋中基地煤化工产业优势,推动传统煤化工、焦化、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学品制造等产业耦合发展。
焦化产业。坚持“稳焦上化、以化补焦,焦化并举、上下联产”,加快转变焦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逐步实现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和以化为主转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行业内外联合重组,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基地化、园区化、大型化改造,打造全国一流新型焦化产业基地。坚持产能置换、市场交易原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稳步推进节能环保高效大焦炉建设,不断提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探索传统焦炭转型路径,开展普通机焦炉以低品质煤为原料生产化工焦试验,稳步消化焦炭过剩产能。依托焦炉煤气资源,推进化产延伸,培育壮大焦炉煤气化工合成、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制产业链,实现焦化产品精细化、系列化、规模化、高附加值化。
建材产业。加快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全面提高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以及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鼓励推动水泥等行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控股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提高产品精、深、专、特加工程度。探索低碳、减排发展模式,推动建材产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向清洁、高效的现代产业转变。鼓励水泥、新型墙材、建筑陶瓷等行业企业对矿渣、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废弃物协同处置。
大数据产业。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内容分发网络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大力推进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继续推进百度(阳泉)公司、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集聚和配套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云存储、云超算、云管理、政务云等云计算服务及相关产业。
三、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
贯彻《中国制造2025》,紧扣创新驱动、布局优化、两化融合、绿色制造,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重点企业、园区、技术、项目为依托,建立先进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平台,构建高效完备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煤机装备。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成套,培育集群,不断提高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
煤层气装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煤层气勘探开采、生产加工、输送利用工艺环节装备全覆盖,重点发展高精尖勘探装备、智能化排采成套装备、煤层气发电装备等,建设太原、晋城两大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同、运城两大煤层气特色应用基地。
电力装备。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鼓励研发矿井乏风氧化发电、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清洁环保燃煤发电、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等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余热发电装备、3MW风力发电机组、超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等发电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提升电力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化工装备。加大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重点发展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加压、劣质煤种气化炉、合成反应器等煤化工成套装备,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新型煤粉锅炉、电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治理、辐射防治等环保技术装备。
积极发展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部件及整车、通用航空、电子智能、精密铸件锻件基础工艺、液压配件组件、材料深加工、特色军工民品、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
四、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
大力支持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农用电动机械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用车,适度发展混合动力、甲醇和燃气汽车,着力构建“煤-电-车”产业链。加快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引进落地,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电动车重点项目,推进充换电配套设施全覆盖,扩大电动车市场应用,创新完善产业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省电动车生产能力达到12万辆以上,市场保有量达到20万辆以上,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电服务网络。推进煤基醇醚燃料汽车、煤层气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型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支持高效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技术、替代燃料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铝镁轻量化材料应用、零部件轻量化等研究与开发,打造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运城、大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提高附加值为方向,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轻合金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纤维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10类材料及其产业,努力将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抓住我省节能减排、环境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节能环保产品,加快技术研发,强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消费品再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规模。重点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集群,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以长治、晋城为中心的LED节能产品产业集群。
信息技术产业。鼓励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重点发展LED、光伏、信息安全、电子设备制造、云计算、信息服务、物联网、空间信息等八大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
医药产业。引导医药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拓展,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晋北原料药、晋中中成药、晋南新特药三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生物制药、化学药、中成药等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产品。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禀赋的优势,挖掘中药材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发展医药保健、健康服务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延伸产业发展空间。
食品产业。全面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培育壮大特色食品产业、现代食品产业,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浓郁的食品工业体系。积极推进酿酒、食醋和乳制品等传统食品行业发展。做精小杂粮加工、肉禽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食用油等行业,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加工的特色食品。做强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充分挖掘山西特色面食产品文化内涵和品牌资源,用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改造传统面食产业,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做强做大山西面食产业。
轻纺工业。依托祁县、闻喜日用玻璃产业和朔州、晋城、阳泉日用陶瓷产业的基础优势,强化技术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形成全国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推进造纸和塑料制品产业规模化、循环化、科技化发展,振兴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行业,推进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室内装饰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做强棉纺、染整、服装等传统产品,做精丝麻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
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努力拓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展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加快我省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大省步伐。
文化旅游业。大力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布局,挖掘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培育房车自驾车露营地、温泉、滑雪、低空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加强特色旅游景区建设,重点塑造和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长城山西段、晋商大院等知名旅游品牌,着力建设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寻根觅祖、红色圣地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关圣文化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意策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支持创演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加大“三个一(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开发旅游商品,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示范工程。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探索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和要素整合集成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加快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主体,推进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树立旅游城市品牌,积极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每年定期召开山西旅游发展大会。在重点旅游景区中选择试点,着力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人事制度等方面改革,总结经验,稳步推开,使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现代物流业。主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欧亚贸易通道和中原经济区,按照“天字型”结构布局现代物流产业,重点打造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积极建设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形成以煤炭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等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加快重大物流载体和物流通道建设,逐步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努力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寄送需求。以物流大通道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开发临空经济。依托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侯马方略保税物流中心和太铁现代物流网络等物流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区域性专业市场、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带动发展功能的物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基本实现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探索在全省新兴接替产业集聚地、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等成立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技术服务企业。支持电子政务、教育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等技术开发。
其他服务业。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积极发展商贸、运输、会展、节能服务、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体育、法律、教育培训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主题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