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健全能源保障体系发展规划

   导读: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健全能源保障体系发展规划。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推进长江、乌江、嘉陵江等干流和大溪河、大宁河、郁江等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参考《2017-2022年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定位研究报告

  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推进长江、乌江、嘉陵江等干流和大溪河、大宁河、郁江等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有序推动热电联产项目,提高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合理布局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科学引导农林生物质能健康发展。稳步推进重庆核电和重庆炼油项目前期工作。优化煤炭产能,推动燃煤消费替代,实现市内减量开发,市外输煤输电并举,推动区域煤炭资源合作,构建近期以陕西、贵州、甘肃为主,远期以新疆为主的“3+1”煤炭输入格局,区域调入能力达到6000万吨/年以上。加快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力争实现产量280亿立方米/年(其中页岩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年)。加快LNG(液化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

  完善高效安全的能源输配体系。构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优化能源供给应急储备机制,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合理布局外区送电通道,建设川渝第三输电通道、毕节电厂点对网输电线路,构建坚强的外区送受电骨干枢纽网架。构建大都市区“1+4”500千伏环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万州万县变电站、彭水张家坝500千伏输变电站为中心构建骨干网架。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实施新建工业园区、新建城镇供能设施一体化规划,实现能源梯级互补利用。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系统,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体系。完善天然气、页岩气集输管网与跨省市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联接线,构建“四环二射”市域内输气主管网,确保市内消纳与余量外输通道高效畅通。推进渝湘、渝黔页岩气外输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及LNG加气站点和流通网络建设。科学布局石油仓储设施,完善成品油分销体系和终端销售网络,优化市级成品油供给应急储备机制。

  深化市场导向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培育配售电市场主体,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管道网运分离,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级天然气管道公司,完善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接入制度。研究筹建重庆天然气交易中心。加强电网、管道输配成本和价格监审,促进运营企业有序竞争。

  专栏14 能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电源项目。火电:建成奉节电厂、安稳电厂二期、重庆电厂环保迁建、南桐低热值煤发电、习水二郎电厂二期和贵州毕节电厂项目,建设永川港桥工业园等热电联产项目,开展华能江津电厂、万州电厂二期等项目论证工作。水电:建成浩口、罗洲坝等水电站,加快建设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开展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稳妥推进白马等电航枢纽工程。再生能源:建成万州蒲叶林、奉节金凤山、巫山红椿、巫溪猫儿背、武隆大梁子、石柱千野草场、酉阳龙头山风电场,开工彭水辽竹顶等一批风电场,建成涪陵―长寿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清洁高效能源:实施主城、涪陵、潼南等100个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启动浅层地源热泵等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核电:开展重庆核电前期论证,做好涪陵、丰都、忠县厂址保护。

  管网项目。建设川渝第三输电通道和铜梁、金山、中梁山、忠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板桥、圣泉、巴南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按照国家要求推进川渝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前期工作。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36座,有序推进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建成江津―荣昌成品油管道、渝湘黔天然气管道重庆段、万州—云阳天然气管道、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天然气管道、自贡—隆昌—荣昌—永川—江津天然气管道、磨溪―高石梯等天然气管道。开展渝黔桂页岩气外输通道前期工作。

  煤炭项目。实施矿井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矿井四化建设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全覆盖。

  油气项目。续建磨溪气田、罗家寨常规天然气开发项目,建成涪陵页岩气二期,启动宣汉―巫溪、忠县—丰都、彭水、丁山核心区、荣昌—永川、渝西、酉阳、黔江、城口、秀山等页岩气田开发项目。继续推进昆明―重庆―成都原油管道前期工作。建设国家物资储备局四三五油库、航空煤油库。建成涪陵、潼南、忠县、丰都、铜梁LNG液化工厂。加快推进车(船)用LNG加气站建设,力争建成80个LNG加气站。推进潼南天然气脱硫厂项目前期工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我国及部分省市储能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为了进一步推动储能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2025年11月1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地热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矿区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地热能行业相关政策:推动矿区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为促进地热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煤矿发展浅层地热能供暖,加大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暖技术推广,推动矿区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我国及部分省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10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研究完善再生资源进口标准及管理措施。发挥地方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作用,为企业进口再生铜、铝、钢铁等资源提供便利服务。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原煤行业相关政策:不断提升煤炭开采装备自主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

我国及部分省市原煤行业相关政策:不断提升煤炭开采装备自主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原煤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原煤行业稳定发展,比如福建省发布的《关于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

2025年11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推动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促进锂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

2025年11月0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城市燃气等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城市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城市燃气等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为了扩大城市燃气行业的应用等/为促进城市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加快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完善建设运维长效管理制度。

2025年10月1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修订稀土冶炼加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行业相关政策:修订稀土冶炼加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稀土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稀土行业稳定发展,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四川省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太阳能光伏行业相关政策:研制高效光伏系统等关键装备

我国及部分省市太阳能光伏行业相关政策:研制高效光伏系统等关键装备

为了扩大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应用等,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及异质结、背接触等光伏组件技术,研制高效光伏系统、高压组串式逆变器等关键装备,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下光伏系统安全高效发电需求。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