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健全能源保障体系发展规划

   导读: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庆市健全能源保障体系发展规划。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推进长江、乌江、嘉陵江等干流和大溪河、大宁河、郁江等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参考《2017-2022年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定位研究报告

  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统筹全市电力结构调整,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合理确定水火比、内外比,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推进长江、乌江、嘉陵江等干流和大溪河、大宁河、郁江等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有序推动热电联产项目,提高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合理布局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科学引导农林生物质能健康发展。稳步推进重庆核电和重庆炼油项目前期工作。优化煤炭产能,推动燃煤消费替代,实现市内减量开发,市外输煤输电并举,推动区域煤炭资源合作,构建近期以陕西、贵州、甘肃为主,远期以新疆为主的“3+1”煤炭输入格局,区域调入能力达到6000万吨/年以上。加快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力争实现产量280亿立方米/年(其中页岩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年)。加快LNG(液化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

  完善高效安全的能源输配体系。构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优化能源供给应急储备机制,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合理布局外区送电通道,建设川渝第三输电通道、毕节电厂点对网输电线路,构建坚强的外区送受电骨干枢纽网架。构建大都市区“1+4”500千伏环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万州万县变电站、彭水张家坝500千伏输变电站为中心构建骨干网架。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实施新建工业园区、新建城镇供能设施一体化规划,实现能源梯级互补利用。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系统,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体系。完善天然气、页岩气集输管网与跨省市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联接线,构建“四环二射”市域内输气主管网,确保市内消纳与余量外输通道高效畅通。推进渝湘、渝黔页岩气外输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及LNG加气站点和流通网络建设。科学布局石油仓储设施,完善成品油分销体系和终端销售网络,优化市级成品油供给应急储备机制。

  深化市场导向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培育配售电市场主体,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管道网运分离,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级天然气管道公司,完善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接入制度。研究筹建重庆天然气交易中心。加强电网、管道输配成本和价格监审,促进运营企业有序竞争。

  专栏14 能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电源项目。火电:建成奉节电厂、安稳电厂二期、重庆电厂环保迁建、南桐低热值煤发电、习水二郎电厂二期和贵州毕节电厂项目,建设永川港桥工业园等热电联产项目,开展华能江津电厂、万州电厂二期等项目论证工作。水电:建成浩口、罗洲坝等水电站,加快建设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开展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稳妥推进白马等电航枢纽工程。再生能源:建成万州蒲叶林、奉节金凤山、巫山红椿、巫溪猫儿背、武隆大梁子、石柱千野草场、酉阳龙头山风电场,开工彭水辽竹顶等一批风电场,建成涪陵―长寿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清洁高效能源:实施主城、涪陵、潼南等100个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启动浅层地源热泵等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核电:开展重庆核电前期论证,做好涪陵、丰都、忠县厂址保护。

  管网项目。建设川渝第三输电通道和铜梁、金山、中梁山、忠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板桥、圣泉、巴南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按照国家要求推进川渝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前期工作。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36座,有序推进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建成江津―荣昌成品油管道、渝湘黔天然气管道重庆段、万州—云阳天然气管道、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天然气管道、自贡—隆昌—荣昌—永川—江津天然气管道、磨溪―高石梯等天然气管道。开展渝黔桂页岩气外输通道前期工作。

  煤炭项目。实施矿井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矿井四化建设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全覆盖。

  油气项目。续建磨溪气田、罗家寨常规天然气开发项目,建成涪陵页岩气二期,启动宣汉―巫溪、忠县—丰都、彭水、丁山核心区、荣昌—永川、渝西、酉阳、黔江、城口、秀山等页岩气田开发项目。继续推进昆明―重庆―成都原油管道前期工作。建设国家物资储备局四三五油库、航空煤油库。建成涪陵、潼南、忠县、丰都、铜梁LNG液化工厂。加快推进车(船)用LNG加气站建设,力争建成80个LNG加气站。推进潼南天然气脱硫厂项目前期工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清洁能源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

我国及部分省市清洁能源行业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

为促进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加强合规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禁止使用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我国及部分省市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政策: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近些年来,为促进核能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面向新能源发电并网、高质量配电网、新型调节性电源等需求,推动5G应用场景创新,培育一批5G电厂,加快电力5G轻量化终端规模上量。

2025年03月24日
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附我国及各省份储能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附我国及各省份储能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储能系统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低阻抗高效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制修订稀土绿色高效开采等标准

我国及部分省市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相关政策:重点制修订稀土绿色高效开采等标准

为推动稀土功能材料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重点制修订有色金属、稀土及黄金领域绿色高效开采、再生原料、工业固废或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标准。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油气行业相关政策:引导海洋能与海上油气平台等融合发展

我国及部分省市海洋油气行业相关政策:引导海洋能与海上油气平台等融合发展

为加强海洋油气的开发,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2025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多领域融合试点。引导海洋能与海水淡化、海上油气平台、防波堤等融合发展,支持海洋能为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及平台、海洋工程等提供绿色能源保障。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热力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热力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

为推动智慧燃气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如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热力和燃气的替代要求。

2025年03月0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

我国及部分省市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

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能力,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新兴固体废物(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综合利用,拓展二次利用市场化场景,支持区域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2025年03月06日
研究海洋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事宜【附我国及各省份海洋能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研究海洋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事宜【附我国及各省份海洋能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2025年0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