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三五”时期山西省将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历史文化等优势 变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导读:“十三五”时期山西省将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历史文化等优势  变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大同、朔州、忻州要用好面向京津冀蒙和俄罗斯、蒙古的区位优势,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广阔腹地和京津“后花园”。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智慧能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依托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历史文化等优势,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大同、朔州、忻州要用好面向京津冀蒙和俄罗斯、蒙古的区位优势,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广阔腹地和京津“后花园”。阳泉要发挥好山西东大门的优势,力争成为山西走向京津冀和环渤海的重要桥头堡。长治、晋城要力争成为山西走向冀鲁豫和长三角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支撑。临汾、运城要积极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在新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吕梁要面向陕甘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力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积极构筑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加快提升城镇群的整体实力,使三大城镇群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增长型区域。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市际交通、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加快推进大张、太焦、原大、忻保、运三等高速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太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省内地方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到2020年,快速铁路运输服务覆盖所有设区城市,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4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300公里。完善全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山西省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达到725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重要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深入实施通村公路完善提质工程,实现普通国道连通所有县,普通干线连通60%以上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万公里。扩大民用航空网络,优化中转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鼓励通用航空发展,逐步完善通用航空机场布局,与民用运输机场构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机场布局。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兴水增绿战略,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构建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大水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骨干供水工程建设,分批启动实施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构建“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高保障率供水体系。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和山老区农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小型水库、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源战略储备和雨水集蓄利用能力。以建设“三大灌溉基地”为目标,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业水价等水利改革。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落实晋电外送战略,积极推进山西向华北、华中、华东电网特高压外送电通道建设,形成以晋北、晋中、晋东南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为支撑的骨干网架,新建11500千伏变电站,扩建2座开闭站,形成“三纵四横”格局。改造城乡电网,提高电网智能水平,加大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中低压配电网实现密布点、短半径,消除次电压,全面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布局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输气管网建设。按照“优先气源区、优先人口密集区、优先旅游区、优先重污染区、优先大工业区”原则,加快建设“三纵十一横、一核一圈多环”的输气管线网络。力争实现全省管网全覆盖、高速及交通干线全覆盖、主要工业用户全覆盖、重点旅游景区全覆盖,形成城乡协调的大燃气网空间格局。到2020年,全省管线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

  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综合考虑城乡平衡、用户需求,结合城市、农村未来整体发展规划,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推动大数据深度应用和“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大力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全省城市、各类开发区(园区)光纤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所有设区市城区和大部分非设区市城区家庭具备100Mbps光纤接入能力。加快推进城市、郊区、旅游景点、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等区域的网络优化覆盖,努力推进无线宽带向周边非核心区域人流密度较高的道路、未通宽带的村庄延伸,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到2020年,全省3G4G网络用户超过3100万户,用户普及率达到86%以上。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市政设施品质,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全省城市建成区水电气热、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路网级配达到国家标准,公交出行分担率大幅提升,棚户区基本消除,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管廊。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进城镇交通、通讯、邮政、快递、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借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建立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与煤焦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整合创新,与制造业、新兴接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数据开发和交易,促进大数据经济繁荣和发展。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积极支持数据分析能力强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企业探索“大数据工厂”“大数据超市”和“数据实验工场”等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和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加快互联网与邮政业协同发展,提升寄递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加强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用支撑体系,推动数据资源开放,为互联网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研发、应用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配套工程,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实施“阳光绿色”上网工程,开展打击低俗文化、不良网络文化活动,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清理力度。依法依规查处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根据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事件制定相应预案,确定事件响应和处置的范围、程度以及适用的管理制度。对能源、交通、水利、金融等重要行业,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军事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务网络,用户数量众多网络和系统,实行重点保护。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

我国及部分省市新型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

新型燃气指的是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的燃气。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燃烧效率比传统燃气要高出很多。相比传统燃气,新型燃气的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对环境污染较小;相对比较方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2024年04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空气能采暖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应用热泵技术

我国及部分省市空气能采暖行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应用热泵技术

空气能采暖是利用空气源热泵技术,通过制冷机的循环和相变过程,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并传递给室内系统,从而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一种采暖方式。具体说来,空气能采暖的工作原理是将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经过压缩机压缩后转化为高温热能,将水温加热到不高于60℃(一般的水温在35-50℃),并作为热媒在专用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地面装饰层

2024年04月24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氮化硅陶瓷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强度高耐久等新型建材研发应用

我国及部分省市氮化硅陶瓷行业相关政策:加快高强度高耐久等新型建材研发应用

氮化硅陶瓷,是一种烧结时不收缩的无机材料陶瓷。氮化硅的强度很高,尤其是热压氮化硅,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等性质。

2024年04月11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炭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化工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

我国及部分省市白炭黑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化工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

白炭黑是白色粉末状X-射线无定形硅酸和硅酸盐产品的总称,主要是指沉淀二氧化硅、气相二氧化硅和超细二氧化硅凝胶,也包括粉末状合成硅酸铝和硅酸钙等。白炭黑是多孔性物质,其组成可用SiO2·nH2O表示,其中nH2O是以表面羟基的形式存在。能溶于苛性碱和氢氟酸,不溶于水、溶剂和酸(氢氟酸除外)。白炭黑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橡

2024年04月10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智慧燃气“云平台”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慧燃气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智慧燃气“云平台”

智慧燃气是一种现代燃气系统,它通过数据采集仪、管压、管网调度等在线监测设备和网络,实时感知城市燃气系统的运行状态。这些技术实现了燃气管理部门与燃气设施的可视化整合,形成了“城市燃气物联网”。智慧燃气能够及时分析和处理海量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与辅助决策建议,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燃气系统的生产、输配、服务等流程,

2024年04月0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保水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及部分省市环保水务行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环保水务是指负责管理和监督水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以及水环境的改善工作。环保水务工作内容包括水污染治理、水质监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对水环境进行综合管理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03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质活性炭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

我国及部分省市煤质活性炭行业相关政策: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行动

煤质活性炭是经过炭化→冷却→活化→洗涤等一系列工序研制而成。其外观普遍为黑色圆柱状活性炭,不定形煤质颗粒活性炭,又称破碎炭。圆柱形活性炭又称柱状炭,一般由粉状原料和粘结剂经混捏、挤压成型再经炭化、活化等工序制成。也可以用粉状活性炭加粘结剂挤压成型。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吸附性能,机械强度高,易反复再生,造价低等特点

2024年03月27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空气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

我国及部分省市铝空气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

铝空气电池的化学反应与锌空气电池类似,铝空气电池以高纯度铝Al(含铝99.99%)为负极、氧为正极,以氢氧化钾(KOH)或氢氧化钠(NaOH)水溶液为电解质。铝摄取空气中的氧,在电池放电时产生化学反应,铝和氧作用转化为氧化铝。

2024年03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